孙建平院长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授课

发布时间:2017-03-16
作者:URMI
点击:8

3月14日,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为新疆自治区政府厅局级领导干部就“城市运行中的风险管理”进行了授课,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法律与人文教研部主任刘哲昕教授主持。

孙建平院长在课中提到“上海的今天,就是很多国内城市的明天”,许多别的地方还没有遭遇的城市难题,率先在上海已经遇到了,需要探索破题,需要给别的地方提供经验教训。

在建设交通系统的多年工作经验,让孙建平院长对城市风险既有切身体会,又有许多实例,更有诸多思考。课上孙建平院长从城市风险管理的背景、问题、思考、对策、实践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和经验分享。他介绍城市风险管理的提出,与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情况、新挑战的现实密不可分。许多过去的“城市问题”、“城市病”已经演变成为“城市风险”。

基于诸多问题,必须从日常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上升到风险管理,加强事先预防。大型、特大型城市近年的风险管控压力正在不断加大,面临着比以往更多、更复杂、影响更大的威胁,围绕日常安全管理和应急的管理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城市管理的需求。

建立城市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必须构筑一个能够做到科学的事前“防”,有效的事中“控”,把损失降到最少、影响降到最低的事后“救”的防控体系。必须从体制、数据、平台、标准、考核、保障等多方面进行完善优化。当前要切实做好五个“转变”:

一是转变管理观念,从以事件为中心,转向以风险为中心。为使风险降到最低,就必须克服围绕具体事件制定管理措施的局限,从更为系统的角度审视城市风险,以风险分析作为政策和管理的依据,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城市风险意识教育。

二是转变应对原则,从习惯“亡羊补牢”转向自觉“未雨绸缪”。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当下的复杂环境下,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凡事都需重视潜在的问题,预估可能的后果、做好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政府财政投入应更多考虑“未雨绸缪”的工作,并作出制度性安排。

三是转变工作重心,从单纯“事后应急”转向“事前、事中防控”。当城市进入风险管理阶段,除了日常管理、应急管理工作外,更需要关注事前和事中阶段。对于上海市来说,市级层面应尽快设立城市运行风险预警指数分析和发布机制,运用大数据手段,对城市风险进行集成分析,实时预警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四是转变工作主体,从行政单方主导转向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社会参与。城市风险管理,需要政府部门统一规划、引导支持,但绝不能由政府一家唱“独角戏”。应对纷繁复杂的风险应对压力,仅凭政府单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难以支撑,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鼓励社会组织、基层社区和市民群众充分参与。

五是转变政社关系,从被动危机公关转向主动引导公众。一旦发生危机事件,第一时间告知真相、引导舆论,是城市管理者的重要任务。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信息扩散已经不同以往,社会舆论的形成速度也远超过往。对此,城市管理应当尽快走出过去被动危机公关的状态,以更为主动、积极的姿态引导公众。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在第一时间披露权威事实、核心信息,引导公众情绪;并在日常工作创新中综合运用社交媒体等手段,保持政府同公众间的有效沟通,引导公众成为城市风险管理的有力支持者、共同参与者。疏而非堵,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孙建平指出,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未来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群将逐步崛起,引领全球城市发展的潮流。因此,中国城市风险管理必须实现三大跨越:从应急管理向系统化风险管理的跨越;从事中事后救济性措施向事前预警防控性系统的跨越;从政府主导型单对多模式向社会参与型的综合管控体系的跨越。

课上,孙建平院长也与大家分享了几个上海案例,诸如建设工程领域引入保险机制、交通运输行业实施第三方监控、上海气象灾害预警风险管理等,引起了学员热烈反响。

课程的尾声,新疆自治区厅局级领导干部们展开了就当地现有问题的讨论。孙建平院长也与学员们就绿色城市理念--慢行通道建设、地下管线质量和安全隐患、地铁安全防控等问题,进行了互动。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