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7月21日上海气温再创历史新高。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也在这一天迈出了历史性一步,迎来了首批城市风险管理研修班学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金福安主持,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上海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院院长孙建平,国务院安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徐祖远,上海银行副行长蒋洪,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兵等领导出席了当天的开学典礼。
骄阳似火,挡不住学员们学习的热情。
这是一个特别的班级。57名学员来自几十个不同的单位。他们年龄各异,背景不同,想法多元,现在却在同一个城市风险管理研修班的学习生活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这也是一次特别的实践。来自不同行业的管理者们,希望在这里了解各国特大型城市管控风险的经验,教学相长,思考和寻找城市风险管理的创新思路、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出席了城市风险管理研修班的开学典礼,并发表了欢迎辞。他从“同济”两词的含义入手,向学员介绍了同济大学底蕴深厚的交通和城市学科,迄今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行业精英和社会栋梁。
(图为方守恩书记)
国务院安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徐祖远致辞,深入浅出阐述了建立完善城市风险管理体系、掌握城市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打造一支专业的城市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迫切性及重要意义。
(图为徐祖远副主任)
上海银行作为首期研修班的全程支持单位,其副行长蒋洪在开学典礼上致辞时谈到,上海银行作为上海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一直以“精品银行”为战略愿景,以“精诚至上、信义立行”为核心价值观,始终将风险管理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这与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的建院宗旨和理念不谋而合。
(图为蒋洪副行长)
孙建平院长为学员们上了第一堂课——《构筑城市风险防控体系》。孙建平强调,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安全隐患不断暴露,因此城市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的风险组成越来越复杂,既有自然环境类的风险,如地震、台风、暴雨等,暴露出城市的种种脆弱性,相关的自然灾害有时还衍生出大量的次生灾害;基础设施运行风险,这个类别里面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如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高楼建筑、工业园区,特定区位的城市还包括港口码头等。又有公共安全风险,如人流聚集的大型、超大型活动,传染性疾病、食品安全等;城市社会风险,如群体性事件、恐怖主义袭击等。更有如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产业、新技术、新摸式的发展所引发的非传统风险,比如p2p、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构筑以公共安全为核心的城市风险管理体系,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要转变以往以事件为中心的管理观念,为风险为中心的管理观念。要从亡羊补牢转变为未雨绸缪,要从事后应急转变为事前、事中防控,要从习惯行政推动转变为更多发挥市场作用的机制创设。在社会参与上,要从被动危机公关转变为主动引导公众。
(图为孙建平院长)
徐祖远主任则用一句“铁公机管水”的交通行业切口拉近了与学员的距离。作为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拥有丰富的国家层面工作经历,他以《建设市民满意的平安交通城市》为本次授课的主题,提出了城市交通满意度测评对于平安交通建设的重要性,讲授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客观务实,指导性强,对建设当前平安交通城市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合理化建议。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柱庭以《城市安全生产责任的界定》为题目,以交通运输行业为着眼点,全面讲解了职能部门安全监管尽职免责、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企业安全管理和行政执法等内容。他结合近年来全国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安全管理中发生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辅以极具典型的湖南“7·19”交通事故、“6·1”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以及天津港“8·12”危化品爆炸事故等案例为主线,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事故调查经历进行讲解,形式生动,问题分析透彻,观点和思路明确,既有理论依据,更讲工作技巧,使在场的每位学员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图为张柱庭主任)
为了增加城市管理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与申通地铁集团共同设立“轨道交通安全”实践基地。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张燕平主持揭牌仪式,孙建平院长与申通地铁集团总裁顾伟华共同为实践基地揭牌。研修班学员在揭牌仪式后,参观了申通地铁内的轨交建设远程监控中心。
(图左:孙建平院长,右:顾伟华总裁)
申通地铁集团作为国内大型的轨道交通建设与经营公司,掌握大量的一手数据、一线问题,双方将发挥实践基地的经验与研修班高层次人才的优势,展开强强合作。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基地实践,老师的授课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说理环环相扣。学员们听着老师讲解,认真做着笔记,积极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学院还组织了破冰拓展训练活动,增强学员间的熟识度和信任度,促进首期研修班的集体融合。学员们在选队长、设计团队logo、开发团队口号等环节中发挥才智,合作竞争,团队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