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先进理念 探讨前沿技术 ——城市风险管理研修班聚焦工程建设风险

发布时间:2017-09-24
作者:URMI
点击:20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公路桥梁网络密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安全是首要前提,但建设过程中风险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何防患于未然?首期城市风险管理课程研修班第三次授课9月22日在同济大学如期举行,本期课程聚焦城市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宏伟,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红波,上海市交通委原副主任刘军,三位业内的权威专家、知名学者分别就各自擅长的领域和关注的角度,围绕着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带来了一场丰富的知识盛宴。

黄宏伟长期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与评估、率先开展了岩土及地下工程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授课中,他以隧道及地铁工程作为切入点,从解读两字开始,讲授了工程建设风险管控的必要性。着重讲解了传统工程建设风险监测和预警方法反馈不及时、不直接的局限性,提出了风险可视化的监测预警理论。展望了今后城市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即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感知,通过实时的、分析处理、低成本,大多数据下的无线监测,大大降低了人工排查而产生的事后补救风险概率,为各类重大工程系统的安全建设提供了科学保障;同时基于LEDS的施工安全风险可视化,为施工现场工人提供看得见的安全风险,和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

周红波是BIM技术领域知名专家,他认为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有两大基石。第一是数据推理。进行数据库知识推理研究,通过数据推理,构建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的数据库,为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开放数据库系统,作为风险管理系统子模块。第二是实时监控与预警。通过运用数值仿真技术研究不同类型风险事件的定量化风险表征数据,并采用物联网等自动监测技术进行动态监控,进而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风险态势预测与评估。在做到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整合风险识别、评估、跟踪、监控和预警应急,开发动态施工与运维风险管理系统。

作为上海市交通委原副主任,刘军积累了大量交通工程项目的建设经验。他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感受,对上海交通建设领域引入保险机制,推进风险管理工作作了详细介绍,并就增加参建五方管理缺位成本、延展保险产品风险预防功能、强化安全质量现场行为制衡,激发其主动加强风险管控的内生动力, 打造新时期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新模式等,畅谈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刘军说,目前上海在引入保险机制推进交通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上已形成了相应的框架理论,正着力健全共投体、共保体,优化风险源识别、等级划分、分析的模型体系,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加强第三方风控平台建设,构建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已初步解决了安全管理不聚焦的问题,未来会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公路、水运、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全方位探索引入保险机制的实际应用。

通过本期课程,学员们不仅拓展了知识视野,也对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新技术、新手段有了更加深入了解,更好地把握了专业的前沿动态。课后,学员们表示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贯穿于项目的各个阶段,只有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分析风险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才能达到防止风险因素出现,减少已存在的风险因素和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的效果,确保工程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期间,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气象安全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上海市气象局举行。上海气象局局长陈振林、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武景林共同为气象安全实践基地揭牌。依托上海气象局百年历史数据的积累,以及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研究院的人才学科优势,气象安全实践基地将围绕气象服务在灾害预警、风险评估、培养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揭牌仪式后,学员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引导和讲解下,参观了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观象台老楼,观看了布设在二楼到三楼的气象资料展示和实物展览,许多学员还亲身参与体验了气象预报演播厅的互动活动。据悉,始建于1872年的观象台老楼属于典型的欧式风格,建筑立面结构对称,外立面为灰色清水砖墙、圆拱券窗,窗框和窗下装饰采用红砖,平台及室外楼梯采用古典式宝瓶状栏杆。该馆收集和保留着从1872年至今100多年间从未间断过的上海气象观测数据记录,保存了大量原始文字和图片资料,见证了上海近现代气象科学的历程,是上海地区气象变化的重要科学史料。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