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2017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精彩语录•徐祖远

发布时间:2017-12-01
作者:URMI
点击:8

“2017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已成功落下帷幕。在一天的会期中,来自国内外的职能部门、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等500余人针对城市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展开激烈研讨。

城市风险管理,任重而道远。通过本次论坛,相信所有与会者都能欣喜地看见各级政府积极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保障城市安全的行动与决心,以及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建言献策提升城市风险意识的良好氛围。

群贤毕至,观点激荡。为了让广大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各相关企业、学术机构和其它相关社会各界能更全面的了解城市风险管理工作的现状、认清挑战、把握机遇,以实现凝聚力量,共同助力城市风险管理工作的升级,我们将按嘉宾的出场顺序,连续为大家编发“2017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参会嘉宾的精彩致辞、演讲、对话实录,以飨读者。

 

第四期为国务院安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徐祖远的主旨演讲《“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港口城市风险管控》。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深秋的上海是个美丽的季节,在这气候宜人的日子里,很高兴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相聚在这里,参加2017年城市风险管理国际论坛。

今年的8月4日,有这样一则报道说,旅游者眼中全球哪些国家最安全?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旅游的安全程度居全球首位。而国内最有安全感的十大城市中,上海名列榜首。为什么?因为中国政府对社会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控制能力有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及社会基础。因为上海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居民素质高,友好程度高,让国内外游客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安全。由此可见,一个城市的安全对城市的形象是多么的重要。

根据论坛的主题,我想就“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城市港口风险管控谈谈看法,与各位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与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党的十九大还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这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作为港口城市,其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被赋予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使命。

大家知道,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载体,港口城市更是因为有水的连接,在推进人类文明形态的更迭中起到了无以替代的作用。传统的世界级城市,通过大港口实现货物的流通,通过交易所实现资本的连接,通过空港实现人的交流,从而突破城市空间的限制,实现城市地位的跃升。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国沿海14个海港率先对外开放,在资本的强推之下,使那些临海型城市凭借其交通优势聚集人流、物流,在港口腹地资源的支撑下,辅以资本的力量,促使中国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让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融入全球化浪潮中。

由此可见,港口是水陆交通和物流的枢纽,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生活中居于特殊地位,历来有“门户”,“窗口”之称。港口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意义远超过其他基础设施。随着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港口和港口城市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一带一路”建设为港口和港口城市提供了制度创新方面的机遇,港口和港口城市的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技术创新方面的保障。

因此,从政治和经济有序的角度,若要保障城市安全运行,需把港口风险管控作为城市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由此引发的港口风险管理与控制问题摆在了管理者的面前,这正是主办方举办本次论坛的背景和目的。

到目前为止,安全学界和交通业界还未对城市港口运行风险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港口功能一旦因为安全问题而失效,将影响整个城市甚至区域范围内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结合已有资料和个人的工作体会,我认为城市港口风险为:“港口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环境因素、社会人为因素等)导致港口运作失常,甚至中断,以至于影响城市的正常有序运行,或是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动荡,对城市造成的负面影响或恶劣后果。”

港口的运行风险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灾害风险

台风、风暴潮、大雾以及由天文大潮、暴雨、台风风暴潮相遇形成的“三碰头”、“四碰头”等各类灾害,常以灾害链或灾害群的形式出现,严重影响了港口经济财产、码头生产作业和人员生命安全,进而影响整个城市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袭美国的新奥尔良港,,叠加潮位高度达10米,港口生产停顿,人员伤亡逾1000人,经济损失更是高达1000亿美元。

自2008年1月7日起,上海水域持续笼罩大雾,独立于东海的洋山深水港能见度极差,上海海事局接连宣布封航,进出洋山港的班轮相继受到影响,持续5天的大雾令洋山港近似瘫痪,上千艘船滞留码头和锚地,班轮不仅总损失上亿美元,还导致各班轮公司在近2个星期内调整船期,后续损失更大。

2
社会环境风险

社会环境风险是指港口所面临的内外社会环境的异常变动给港口运行带来的风险,包括罢工、偷窃、抢劫,游行示威等造成的社会秩序失衡导致港口运行失常。

2004年以色列港口罢工给以色列的商业部门造成三千多万美元的经济损失。罢工期间,目的地为以色列的货物首次被迫卸到他国港口,以便船舶继续其航程,航运公司取消了所有驶往以色列的航线,对海外供货的延误影响了15%以上的工厂定货。罢工结束两周之后,仍有3至4万个集装箱滞留在地中海其它港口等待运回以色列。

 

3
港口区域内海难事故的风险

海难事故是指在海上交通环境中,海上运营的船舶或者海上的设施、货物及人员因海上自然灾害或人为疏忽、操作失误等造成的事故。

 

2007年3月8日,天津港发生了一起称之为“与灾难擦肩而过”的特大海上交通事故。那天午后,天津港主航道上,轰然一声巨响,超大型集装箱船“地中海乔安娜”轮与世界最大的耙吸式挖泥船“奋威”轮在天津港主航道发生碰撞,集装箱船船首直接插入挖泥船左侧中部,左倾进水,主机停车,严重倾斜,随时可能倾覆。

 

天津港主航道是一条人工航道,底槽宽度260米,水深-15米,如果挖泥船沉没,随时可能阻塞航道,数千吨的油品和100多个危险品集装箱可能污染海域,价值上亿美元的船舶可能全损。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险情,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以完善周密的应急预案、严谨果断的科学决策、及时主动的应急抢险、严格有序的交通管制,舍身忘我的工作热情,连续奋战18个小时,成功处置了这起碰撞事故,遇险人员全部获救,未发生海域污染和船舶沉没事故,有效地保障了天津港的正常生产秩序和滨海新区的健康发展。

 

4
由于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风险

我国的港口大多是依城而建,处于人口密集区域,环境较好,与城市生产、百姓生活的关联度高,但环境风险承受度低。一旦发生水域环境污染事故,此类生态灾害带来的后果极为严重。

 

例如2010年7月16日傍晚,大连新港至中石油大连保税区油库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发生闪爆,引发管线内原油起火,致上万吨原油入海,创下中国海上溢油事故之最的纪录。

监视结果显示,受污染海域约430平方公里,其中重度污染海域约为12平方公里,一般污染海域约为52平方公里。石油泄漏对于大连湾的海水质量、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所幸的是,经过采取一系列应急抢险措施,基本消除或减少了污染的影响。

 

5
港口由于危化品处理不当等原因,造成城市范围内的设施大规模破坏的风险。

我国早期的港口仓储设施大多是选择在城市郊区的地段建设的,但随着港口城市规模的扩大,这些设施均处于城市居民或工厂的包围之中,有的甚至是成为了城中库。一旦发生事故,带来的风险不单单是货物或设施的损失,还会带来居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2015年8月12日午夜,天津港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304幢建筑物、12428辆商品汽车、7533个集装箱受损,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66亿元。经国务院调查组认定,该火灾爆炸事故是一起特别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6
因战争、恐怖袭击或人为破坏造成的风险。

由于港口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历来是战争、恐怖袭击者或人为破坏者的重点攻击目标。虽然在和平环境里,由于加强了港口的安保管理,我国没有发生过严重的港口破坏案例,但世界上其它港口的经验教训时刻提醒着我们,应该有这方面的应急措施。

针对以上的城市港口风险,如何确定风险管控思路和对策,本人认为应该做到七个相适应。

1一是港口城市对安全风险管控的顶层设计要与国家的安全发展目标相适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两个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安全生产总体水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到2030年实现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作为港口城市的管理者守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红线,根据港口生产的特点和城市环境的要求,抓紧践行符合港口城市安全目标的顶层设计,统筹安全规划,整合管理资源,将港口风险管控作为提升安全治理能力和完善安全治理体系的突破口来抓实、抓好。

2二是构建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要与人民群众对安全的热切期待相适应。

目前,我国港口城市普遍存在市民对安全的期望值很高,但政府或企业的领导压力巨大且有效办法不多。原因在于尚未构建城市的风险管控体系,需要抓紧补上这一短板。

3三是法律规章和安全标准要与港口城市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随着港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货物种类日益增多,运输方式不断革新,货物流转速率不断加快,法律规章和安全标准的更新速度远不能适应港口生产的新业态和发展的新常态,亟需健全和完善。

4四是社会公众对安全常识的认知要与城市的安全文化发展要求相适应。

一个港口城市的安全运行需要全体市民的拥护和维护,营造丰富的安全文化氛围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市民自觉参与因此,政府管理部门应将监管重心下移,将科技知识普及与其它方式整合后进行综合施策。

5五是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与其承担的安全责任相适应。

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具有“老郎中”的职业特征。但目前,新上任的领导主管安全成为不成文的规定,这个分工机制不符合安全管理科学的实际。

6六是数据库的建立要与港口城市安全风险的实际相适应。

数据是城市基础设施风险评估研究的基础,需连续收集、整合各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港航运转实时监控数据。同时规范数据库格式和内容,提高数据质量,从而应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实时监控风险、处理风险。

7七是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要与城市有序运行的基本状态相适应。

要根据港口生产的实际,配备足够的应急救援设备,建立统一指挥平台,做到统一规划、全面监测、分级指挥。特别是当某一港口瘫痪时,替代港口能够保证城市群的港口功能正常运转。
 



 

城市是人类繁衍的家园,港口是城市发展的依托,安全是发展中不变的追求,只有处理好了三者间的关系,促进其共同协调发展,港口城市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