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加快推进“河长制”——孙建平院长受邀在“水环境治理与河长制论坛”发言

发布时间:2017-10-17
作者:URMI
点击:4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形象表达了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为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近日“水环境治理与河长制论坛”在上海举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汉民出席论坛并致辞,副市长时光辉出席论坛并讲话。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受邀在论坛上发表“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加快推进‘河长制’”报告,和与会的领导、专家作经验交流。

 

 

河道黑臭的症结,关键在岸上,主要污染源为河道周边的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场、未截污纳管的生活区、市政雨水泵站等。上海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治理,截至今年9月25日,列入整治计划的河道沿岸,已拆除349.5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占任务总量的99%;已整治2040家工业企业,占任务总量的95%;已退养102家畜禽养殖场,占任务总量的97%;已对1053个污染源实施截污纳管,新建污水管网约302.6公里,分别占任务总量的86%和98%。上海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部分河道水质已有明显改善,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和充分肯定。

但是,孙建平院长认为,申城目前在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在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毕竟中小河道黑臭问题不是一两年造成的,消除黑臭也不是治水的终极目标,因此治理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为此,孙建平院长建议,上海应研究制定中小河道治理的五年行动规划。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及长期性,需要长期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并向常态化治理延伸。建议用两至三年时间完成中小河道治理目标由“基本消除黑臭”到“彻底消除黑臭”转变,再用两至三年时间实现“基本恢复清洁”的治理目标。治理中要以问题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生态为目标,并探索采取“一区一策”治理策略。

 

 

要建立可持续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市区两级财政要设立中小河道治理的专项资金,且每年资金增长有一定升幅。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优势与商业利益为预期,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中小河道治理。要建立资金效益评估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资金使用过程和效益进行监督评估,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另外,要进一步完善“河长组织体系”。管理范围向下延伸到沟、渠等小微水体。探索设立“企业河长”、“院校河长”、“部队河长”管理模式,压实大型企业、市属农场以及部队、院校参与治河护河责任。加强对河长治河护河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坚持依法监督,巩固河长制度。依法对城乡中小河道开展监督,并通过河长制的实践,尝试立法,以制度固化经验。发挥联席会议作用,强化其在协调解决跨区域、非属地管辖河道治理以及违建垃圾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同时,加大鼓励社会参与机制。树立“开门治河”理念,引导和帮助公众参与水环境治理,防治污染回潮。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推广在河长公示牌上标识二维码做法。也可引入治理评估机制。加强对水质情况的随机抽查与日常检测,并向社会公布,倒逼河长制责任的落实。

归根结底,水污染,表面上问题在河里,实际源头在岸上,本质上是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问题。各地应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控制和减少污染,以源头治水保障“源头活水”。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