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平:新时代的城市风险管理体系要多元共治

发布时间:2017-11-05
作者:URMI
点击:13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论述,深入研讨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之路上的风险防控问题。11月3日,本市举办了第三届浦江城市治理创新论坛暨总体国家安全观与超大型城市风险防控学术研讨会。市政协常委、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受邀在研讨会上作主题演讲。

研讨会由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主持,市委党校校委委员、第三分校校长朱亮高致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市委党校等院校和单位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新时代、主要矛盾和安全发展”,三个关键词,半小时的演讲,孙建平院长分享了新时代超大型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发生的转变。孙建平说,“闭幕不久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的生产力发展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其中首次将‘安全’作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指标之一。”

目前,上海已拥有优良的法治环境和安全环境,构建了高标准、广覆盖、全天候的公共安全体系,成为世界上刑事案件和火灾等公共安全事故发生率最低、最安全的大城市之一。孙建平认为,新时代的安全管理思路必须由“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向“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转变。因此,孙建平提出,新时代下的安全管理必须兼顾三方面新的要求。一是工作评价的新要求。二是事故问责的新要求。三是民众安全感的新要求。

然而受制于一直以来的习惯性思维影响,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点还停留在发生事故的应急管理,管理思路上还存在着没有事故就是安全的片面认识,导致对风险评估、风险防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将风险评估、风险防控作为应急管理的一种手段,没有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战略高度对风险评估、风险防控进行统一谋划和系统化设计。孙建平认为,造成这种思维固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二是缺乏专业人才。三是评估体制机制存在缺陷。归根结底,孙建平说,“没有发动一场风险评估、风险防控的人民战争。在强调顶层设计的同时,也要更加强调落脚点,既有面上的宏观规划,也有针对于社区的小处着手。要深入发动群众,让广大民众感受到风险评估和防控是一项关系到自身幸福生活的大事,并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来。”

 

落到完善上海城市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上,孙建平认为,关键要从传统的政府一元主体主导的行政化风险管控体系转型升级为开放性、系统化的多元共治的城市风险管理体系。

“城市风险客观存在、具有不确定性,但可以预测。”孙建平说,做好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需要从“以事件为中心”转向“以风险为中心”,从单纯“事后应急”转向“事前预警、事中防控”。

围绕着“强化风险意识”这一核心,孙建平认为,需要搭建综合预警平台,加强各行业与政府间的安全数据库建设,形成城市运行风险预警指数实时发布机制。在风险综合预警平台基础上,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职能的“互联网+”风险管理大平台,并以平台为核心引导相关职能部门和运营企业进行常态化风险管理工作。

对于“多元共治”中的分工,孙建平认为,政府主导城市风险管理,做好公共安全统筹规划、搭建风险综合管理平台、主动引导舆情等工作,建设风险防控专业人员队伍;运营企业规范行业生产行为,提供专业技术和信息资源,形成均衡的风险分散、分担机制;社会组织、基层社区和市民群众充分参与,在已有的社区风险评估和社区风险地图绘制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和完善社区风险管理模式,真正实现风险管理社会化。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