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已成功落下帷幕。在一天的会期中,来自国内外的职能部门、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等500余人针对城市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展开激烈研讨。
城市风险管理,任重而道远。通过本次论坛,相信所有与会者都能欣喜地看见各级政府积极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保障城市安全的行动与决心,以及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建言献策提升城市风险意识的良好氛围。
群贤毕至,观点激荡。为了让广大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各相关企业、学术机构和其它相关社会各界能更全面的了解城市风险管理工作的现状、认清挑战、把握机遇,以实现凝聚力量,共同助力城市风险管理工作的升级,我们将按嘉宾的出场顺序,连续为大家编发“2017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参会嘉宾的精彩致辞、演讲、对话实录,以飨读者。
第十期为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范军的主题演讲《与风险同行——密集人群行为模式与风险分析》。
谢谢孙院长,谢谢各位,很高兴能得到会议方的邀请,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学习体会。先请大家注意听好,我接下来的一段安全提示: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们所处的会议厅,位于本幢大楼三楼的西侧,如果此时发生紧急情况,一共有四个紧急出口,可以快速撤离本会场,它位于您所在位置的右手侧,全部位于你的右手侧,介时你不可以乘坐电梯,必须沿着我们的疏散标志,有紧急出口的楼梯,快速有序的撤离本幢建筑。请问各位听清楚了没有?
我说的是什么呢,这是一段安全提示,它有什么用处呢?我来告诉大家,第一它是一种告知和提醒,当我们参与大型活动的时候,身处一个陌生的会议场所,对安全状况的了解,路线的熟悉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在很多大型会议之前,由专业人士向与会人员介绍会场的安全情况,这不是新鲜事,我所在的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召开会议的时候,就经常这样做,应该说与会人员印象深刻、收效良好,而且有的时候还需要用不同的语种进行翻译。其二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和推广,关于安全的教育和知识的普及太重要了,我们很多同事和教育工作者研究者正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三,一切的风险真的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都在。所以我们的题目是与风险同行。接下来我就与大家分享我的三点小体会。


第一个是关于密集人群,密集首先是密度的概念,密度反应的是人群的拥挤度,而拥挤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人群的行进速度,我们可以量化的来看一下,整个密度是什么概念。
当一个人所处的空间是三平方米以上的时候,是比较自由的,你可以任意选择你所行进的方向,可当这个空间只有不到三平米,两平米的时候,你还是比较自由的,只是你的部分动作需要放缓。但是当这个面积已经到一点几平方米的时候,那么你的部分行动会受到约束,少于一的时候,你的大部分的行动会受约束,达到0.5平米以下的时候,你基本上没有行动自由,你只能随着密集的人流去行动,这就是密度的概念
所以在2015年1月的时候,由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就是根据密度来要求全国所有景区景点来设置自己最大的承载量是多少,注意这承载量是个底线,一旦踏到了这个底线,相应的应急预案全部都要启动,以上说的是行进的人群。
如果是静立的我们再可以看一下,很典型的比如说我们上海地铁,在高峰的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平方米如果是两到三人的时候,我们说这个空间还算可以,尽管它已经人不少了,但是当每平方米达到五到六人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跟别人会有肢体上的接触,当这个密度达到了7个人以上,你的肩部和肘部会有明显的压力,而这个密度达到9个人的时候,那么你的手是完全不能上下动作的。当这个密度达到10个人的时候,这其实已经是临界点,身体弱小的人会在这个时候开始呼救。
这个画面很多人都看到过,那就是发生在上海2014年12月31的拥挤踩踏事件,当时我们造成了36人死亡,49个人受伤,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事发的外滩陈毅广场总体的活动面积只有2877平米,它的大坡道大台阶是通往观景平台的,是最佳的观赏位置,大量的行人都通过这个坡道和台阶想要走入这个观景平台,当时的人是多少,据统计8点多的时候,整个外滩景区的行人是12万多,9点多16万多,10点多的时候是24万多,11点以后是31万,我相信事发的时候还超过31万,应该是33万左右,这么大密集的人群以及台阶上的人流对冲,最终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但是我们说在大城市、在上海,你怎么可能避免密集的人群呢,你怎么可能避得开呢,我们的城市要欢乐,我们的城市要繁荣,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好我们手头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城市的分行管理,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让我们的城市更繁荣,更有活力。实现人的美好生活向往的这种需要,我觉得我们每个人自身都有相应的责任。


接下来我就跟大家汇报一下,关于密集人群的行为模式和特征,我们有必要把非常密集的人群作为一个群体和一个整体来对待,因为它所表现出来的特质跟个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首先第一个特征就是从众,当你市密集人群中的一个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人的判断力、观察力在下降,你会盲目的跟随别人行进和动作,别人走向哪里,你就走向哪里,别人干什么你就干什么,我相信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你跟着别人上错车,走错路,甚至进错包间都会有,其实这就是从众,人的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
但是一旦是在密集的人群中,整个群体它是比较危险的,也是非常脆弱的,这个时候一旦发生某个突发事件,整个人群的判断力也是不足的。发生在2015年的4月深圳黄贝岭地铁站,就是一个很典型事例。当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右边那张图是其他地铁站的图片,左边那张是事发的图片,当时也是高峰期,只是因为有一个乘客由于低血糖晕倒了,他周围的乘客知道怎么回事,所以纷纷往后退,挪出一个空间,可以对他施救,可是远处的很多乘客并不知情,看到前面的人往后退,其中一两个人就开始往外奔跑,更多的人就跟着往外奔往外跑的人,盲目的跟随,结果就造成了混乱,一共导致12个人受伤,其实什么事都没有,仅仅是因为密集人群当中的情绪感染所致。
还有第二个特征就是人群的内部压力现象,这个是我们比较陌生的,在一个密度非常大的人群当中,人与人之间是有作用力的,比如说你想要奔向某个目标,但是有人阻碍你,你需要费力突破阻碍,你的用力又会传导给你周围的人,许多人在做相同的动作,由于人群足够拥挤,这种力量不断的传递和累积,能够轻而易举把建筑损害、把钢管挤压。如果作用到人体身上,那就是直接影响人的胸腔,导致呼吸不畅、窒息。其实外滩12·31事件当中,大家都知道,大多数遇难者不是被踩死了,他是在人堆里被拥挤,导致胸腔窒息以后才死,所以拥挤致死和踩踏致死,其实是两个概念,但是都是发生在密集人群当中,而且很难施救,因为发生在人群当中没有外力可以对他们进行施救。
好,以上分析的两点是通常人群的密集人群的行为特征,我们再看一下一旦发生事故会是怎么样?当然密集人群并不一定意味着事故的发生,那么拥挤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噪杂拥挤闷热烦燥疲惫,人都会处于这样一种状况。
第二拥挤的人群会降低我们所制定的所有的制度和设施,这些常规制度和设施会失效,在外滩事件当中,我们都有人流双向的隔离,但是拉的是线,人拉的线在力度大的时候根本不起作用。还有拥挤还意味着给健康和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这些都是事故的教训,我们先从行为特征来看,一旦发生某个突发事件,首先恐慌人群的疏散速度会比平时快很多,也就是说你奔跑的速度要比你平时移动的速度,一定是快得多。
第二人群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盲目的跟随大部分人走,很多人会朝一个方向去跑去疏散。第三在疏散过程中会有拥挤,当中会有弱小者也有体力强壮者,人与人之间会有身体接触。第四这一大波人群在疏散的路径中会遇到一些我们为你所说的风险点,门槛、拐角、门框、阶梯都可能使人摔倒,这个时候人群的移动速度会变慢,变得杂乱不协调,因为受到了阻碍。
再紧接着由于个别人的跌倒和受伤会导致人群的混乱和挤压,再接着人群会追着大多数人朝移动方向的出口处聚集,大量的聚集形成堵塞。第七,这个时候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因为速度降慢了,所以人在不断的堆积。人群会因为相互作用力加大,至到危险出现,所以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伤亡事故发生。
第八这个时候如果疏导不及时,事故就发生了。第九前一批受伤的人,往往因为他阻碍了后者,所以会引发更多的摔倒和受伤。还有第十很有意思,是一个事故当中的常见现象,就是由于从众心里的影响,很多人都堆积在一个出口,而其他出口都被忽略,好,这是人的行为特征。
我们再来看事故当中人的心理特征,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觉得人多时候会很兴奋,特别是年轻人会非常兴奋,但是如果这么大的一群人没有秩序或者发生突发事件,这个时候人群中大多数人会不安,因为你会觉得情形难以控制,如果情形得不到控制你会进而发生害怕,而人群当中会有少数心理比较脆弱的人,在这个时候情绪失控,表现就是尖叫哭喊,这是爆发群体性恐慌的一个爆发点,只要有那么几个人发出这样的状况,很快就会蔓延整个人群,导致整个人群的恐慌,一个恐慌的大人群,实际上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它会危机其他人群,也会造成内部的人员伤亡。
我这里有一个虚线大家注意到没有,有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的事情,仅仅是因为在密集的人群当中,有那么一两个人尖叫,或者是发出某些异样的举动,就会造成人群恐慌,所以密集人群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群体。
心理特征第二个就绝境求生的心态,如果说恐慌得不到遏制,情绪得不到好转,得不到及时的疏导,那么这种不安和恐慌会影响到他绝境求生的心态,这个时候他会做出种种疯狂和危险的举动,所有的规范道德法律全都顾不上,这是人的本能,这种情形会导致拥挤情况加剧。所以说临危不惧不是天生的,是不断磨炼出来的,为什么定期演练特别重要,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在这种环境当中适应,路线环节你都了解和熟悉,那么当你碰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你就不会那么惊慌失措。
这又是一个灾难现象,我们称之为成拱现象,就是大量的人员密集灾害事故当中共同的现象,ABCD正好是四个阶段,当一大群人忙于疏散的时候,一定是很多人朝着同一方向相互推搡着出去,而这个时候也会有其他的少许人群冲进两侧,也想突破这个大门逃命,那么这个时候两侧的人会阻碍中间的人,他们的速度会下降,疏散速度一下降,马上人流就会堆积起来,这个人群的堆积就会造成一种拱形,他们会进入一种力量的僵持,谁都过不去,力度会越来越大,据有关专家统计每平方米超过13人的时候,这个拱形会崩溃,也就是说一定会有一方力量变弱,另外一方力量变强,拱形瞬间崩溃,而其实在崩溃之前,已经有一批人受了很严重的伤害,崩溃之后的情形就是一片混乱。
力量大的那一群人,可以突破到这个出口,但是由于后面的巨大的推挤力量,第一批人一定是摔倒的。第一批人一旦摔倒,紧随其后的人猝不及防也会摔倒,所有摔倒的人都将会成为人群的踩踏对象,如果说他们蜂拥而出,走几步就是一个台阶,走几步就是个门槛,那这个伤亡还会更大,所以我们说布局的合理,疏散的有效,疏散出口足够多,都是致命的。
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风险,有这样一些人群的数量、密度、秩序、情绪、环境、空间的大小、出入口的数量等因素,还有一个细节是大门是朝里开还是朝外开,我今天观察过我们会场的门是既能朝里也可以朝外,往外是可以推出去的。在密集人群的会场,我们一定要有往外推的门,当然我们这个会场还有一个好处,其实它的出口远远不止四个,只是我们同事问过了,他说另外几个出口平时都是关闭的,但是一旦碰到突发事件发现的话是可以一键启动马上打开,希望这个反应速度是非常快的,另外还有及时有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点,与风险同行。我们说安全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防范最好不要发生,防患于未然。第二个是抵抗,我们说韧性的城市,resilience,也就是城市的弹性、抵抗力、恢复力,有压力的时候会弯不会断而且能自行恢复。我们所说的密集人群它的抵抗是什么,两个字——疏散,疏散疏散还是疏散,疏散是最最关键的,我们上海现在的飞速发展,其实给我们对于城市的管理带来了很多很多的挑战,比如说超跨度的大空间,我们都身临其境过,如果我要问,这个空间到底有多少疏散的通道,如果大型会战里面全是人的话,疏散通道有多少,有多少以后还要问疏散通道够不够宽,多大的宽度才能保证这些人能够快速通过,还有人群如果从空间的中心,移到疏散口需要多少时间,疏散需要的时间如果很长很长,那还是没有用,所以大跨度的空间最大的问题还是疏散时间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都回答不上,那么我们讲这个建筑本来就是一个安全隐患。
还有超高层的建筑,刚才我们上海中心的总经理也在介绍,美国911的世贸大楼为什么能确保那么多人还能够幸存,其实它就是确保了一个疏散的时间,很多是沿着紧急通道的楼梯而下,而且非常有序,没有发生踩踏,而且他们还保证了消防员从左侧上楼施救,这个都取决于训练有素的人群和建筑拥有相应的安全设施。还有我们的上海的地铁,上海现在每天地铁的客运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人次,地铁怎么疏散,这么多人,但常规疏散口只有一个,那就是出站口。
出站口是我们日常通行的地方,大家要注意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出站口就是逃逸口,它就是逃命的。但是我们会发现我们很多地铁车站的出站口,都是封死的关闭的。出站口不启用也不应该把它封死,稍微用点力可以把它推开,更有利于疏散。还有在地铁当中一个非常规的逃逸地方是哪里呢?隧道,在非常时期人群一个站沿着隧道走向另外一个站是完全可行的,只是我们现在还是把它封闭了,严格意义上说非常逃逸口越多,其实对人群的疏散越有保证,但是这一切都是和我们的管理制度相冲突的,所以怎么跟我们的管理平衡好,这个需要我们的治理。
其实我们说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当中,风险随时都在一直就在我们身边,高楼地铁大跨度的空间,我们经常出入,风险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量化这些风险的不确定性的程度,和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并且加以控制,降低损害发生的概率,减少损失程度,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因为风险本身是种不确定性的,它永远不可能被彻底消除,它永远都在。所以我们讲防患于未然,与风险同行,将是一种常态。
最后我想说的是,城市它不仅仅是空间区域,更是一个人群的共同体,城市安全的本质就是人的安全,人多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守土有责,公众研究者参与者设计者都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让我们每一个人成为城市安全的有机体,那这座城市一定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安全,让我们共同为城市的安全贡献一份力量,最后祝大家平安健康。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