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创新革命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各行各业都因人工智能、生物科学、无人机、机器人、物联网、自动驾驶汽车、纳米科技、3D打印等领域的突破而发生着变革。新型风险伴随着变革而生,传统风险也因为变革逐渐加剧。首期城市风险管理课程研修班第六次授课12月15日在同济大学举行,本期课程聚焦城市运行中的新型风险,以及用新技术、新手段防范传统风险。
最近几年,“大数据”成为最热的技术词汇之一。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管理者如何解读大数据技术,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第一堂课是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王洪伟的《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创新》。王洪伟说,大数据是当前世界技术创新的热点,海量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特征。随着互联网、移动网络、3G技术、云计算,特别是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和普及,数据规模急剧增长。大数据背后隐含着巨大的社会、经济、科研价值,已经引起各行业的高度重视。因此,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把握大数据对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能、工作模式带来的从思维模式到具体行动的大变革,顺应大数据的潮流,改革现有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要求。比如说,对于政府管理部门,大数据的价值在于提高决策科学化与管理精细化的水平,然而诸多局限制约着我国政府对大数据的利用,因此必须创新管理方法。一是要着力培养大数据意识,重视数据的收集和积累工作,为实施大数据战略做准备;二是要逐步放开数据,更大范围地实现数据共享;三是要由定性决策转变为定量决策,更多层面地依赖具体数据进行决策。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带来了一堂《城市可持续发展》。诸教授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发展指数和人民幸福指数虽一直呈上升趋势,但近几年幸福感的上升出现疲软。诸教授认为,十九大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使幸福感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实现国强民富的“幸福经济”对于北上广深沿海发达地区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打破“生态门槛”,实现生态消耗低增长、零增长。现阶段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挑战,是雾霾、沙尘暴、城市垃圾、河道水污染等一系列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诸教授认为,如何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障资源环境消耗的不增长、资源环境的不退化,打破“生态门槛”,是中国发展转型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这是提出经济新常态的理由与目标。
跨越“治理门槛”,定位中国式的公共服务治理模式。诸教授说,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度看,以税收比重划分世界上的政府,可形成三种类型,即小政府、中政府、大政府。目前,中国全口径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接近40%。如何用较小的成本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治理挑战。在未来发展中,中国政府的规模应该多大,如何与社会资本合作,如何通过政府瘦身和PPP等方式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是突破治理门槛要讨论的问题。
“海上救助”,听起来还有些遥远的词,但随着近年来发生的几起空难、海难,“海上救助”逐渐被人们所知。东海救助局副局长章荣军带了一堂《海上救助——为辖区海上安全保驾护航》,让学员们接触了“一群和平时期不为人知的勇士”,了解中国居于世界前列的海上搜救能力与装备水平。目前负责海上人命救助的有北海、东海、南海三个救助局,负责海上应急抢险打捞的有烟台、上海、广州打捞局,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北海、东海第二和南海3支救助飞行队,救助打捞单位由交通部救助打捞局统一领导。目前,国家对海上专业救捞队伍的投入不断扩大,装备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加快了。目前,中国救捞系统的硬件已经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已经做到“高海况下,能出得去,救得回”,同时,救助船的覆盖密度也处于世界前列。
城市大客流的产生与城市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足如影相随。城市的运行始终处于动态之中,看似平静的现场,随时都可能出现各种突发事件,瞬间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务必居安思危,时刻做好预防和应对各种风险的准备。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范军在《城市大客流风险管理》分析了密集人群的行为模式和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从众,密集人群中很多人的判断力、观察力会下降,会盲目的跟随别人行进和动作。第二个特征就是人群的内部压力现象,在一个密度非常大的人群当中,人与人之间是有作用力的,比如说你想要奔向某个目标,但是有人阻碍你,你需要费力突破阻碍,你的用力又会传导给你周围的人,许多人在做相同的动作,由于人群足够拥挤,这种力量不断的传递和累积,能够轻而易举把建筑损害、把钢管挤压。”
四位老师的授课主题鲜明、论述精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引起学员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每次讲课结束大家都意犹未尽。课后,学员们主动将老师的课件拷回去仔细学习,慢慢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