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 与风险管控| 孙建平:安全是城市更新的底线

发布时间:2018-01-26
作者:URMI
点击:182
 
 

随着房地产大规模开发的进程减缓,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需求。 1月25日,中国城市更新(深圳)峰会暨全联房地产商会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分会2017年会在深圳隆重召开。国务院安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交通运输专业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受邀在大会做主题演讲。孙院长强调,“城市更新如果失去了安全边界,大家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则失去了一切发展的基础,这是底线。”为了坚守底线,需要做到“确立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城市更新理念”。本次大会共有包括全国各地全联房地产商会城市更新分会会员、地方政府、同业代表、媒体代表在内的400余人参加。

 
 

 


 

城市发展至今,我们已经从增量建设迈进了存量治理,随着不同领域相互结合、相互迭代,城市间的复杂性也进入了历史所未有的新阶段。越来越多过了质量保修期的城市基建、无法满足多种人群聚集需求的空间场所、积重难返的老式社区,显而易见的危险点如同潜伏的灰犀牛,时刻威胁着整座城市的安全。

而传统的拆旧建新,头疼医头的旧改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下城市更新的需要。面对城市更新中的新形势,孙建平院长提出:“应确立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城市更新理念,通过事前科学防、事中有效控、事后及时救的一套风控机制构建,为城市更新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提供保障。”
 

 

 

1
 
构建城市更新风险管控的三大机制

三位一体风险共治机制

◆政府主导城市更新风险管理,做好规划统筹、搭建管理平台、引导舆情等工作,同时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加大培育扶持力度,积极推进风控专业队伍建设;

◆运营企业规范市场行为,提供专业技术和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形成均衡的风险分散、分担机制;

社会公众主动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基层社区和市民群众充分参与。

 

●精细管理的风险防控机制

◆完善风险源发现机制,通过社会参与途径多元化,结合移动互联等时代背景,应对城市更新风险动态化带来的管制难点。如补齐风险源登记制度短板,对责任主体、风险指数、应对措施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促进低影响开发、智能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系统的、适用的“互联网+”风险防控成套技术体系;

提升安全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为城市更新综合风险管控奠定基础。

 

●多管齐下风险保障机制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根据城市更新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提高政策法规的时效性和系统性,建立高效的反馈机制,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引入第三方保险机制,创新保险联动举措,促进保险公司主动介入到投保方的风险管理当中去,防灾止损,控制风险,并通过保险费率浮动机制等市场化手段,达到政府管理、保险公司、投保方“三赢”的效果。

 

 

2
 
重视城市更新中的规划风险管控
 

●要以风险辨识为基础,明确更新重点规划应对更新地区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出重点风险。

◆空间环境风险主要有街道空间环境、开敞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建筑环境风险主要有建筑破损、加建改造严重和建筑材料老化等问题。

◆社会环境风险主要有居民构成复杂、管理预警缺失和住户自身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

 

●因地制宜,分类探讨,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

◆确定保护类型。

◆根据传统居住聚集区的位置,明确更新或改造后的具体功能。

 

●重塑空间结构,恢复街区活力。

◆规划主要采用理顺街道骨架、合理布局公共空间以及按建筑的类型进行分类整治等方式。

◆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传统居住聚集区的配套设施缺乏,在更新过程中需要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重新敷设,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提高基础设施的设计标准,以符合安全应急的要求;提高景观环境的品质,利用拆除建筑后所留出的空地,最大限度地改造成公共空间,实现宜居的目标。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