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创新”一直是上海城市管理的一个热词。不过,“创新”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特别是2017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对上海提出了“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5月11日,由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研究会和上海财经大学共同举办,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的“创新上海城市管理”论坛在创业中心报告厅举行。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受邀在论坛上作了《超大城市风险管理机制创新》的主题报告,与来自上海市投资建设管理领域的领导专家和上海财大的师生代表共同探讨了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和完善超大城市治理的对策。
会议由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研究会理事长王志强主持。王志强指出,上海正在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围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根据《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总体要求,对标卓越的全球城市,从更高的层次、更精准的视角,研究探索新时代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问题,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致辞。郑少华指出,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过40年来的创新探索实践,上海城市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研究会具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年来,双方在投资与建设领域协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今天双方再次联手在我校举办创新上海城市管理论坛,对标卓越的全球城市管理,探讨新时代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问题,对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孙建平院长在“超大城市风险管理机制创新”的主题报告中指出,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在目前城镇化建设加速的大背景下,大型、特大型、超大型城市不断崛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世界级城市群和越来越多城市组团出现。目前,我国市区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有44个,人口数量超过千万的城市已有15个。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或者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运行系统,随着人口大量流动、人口产业高度集聚、高层建筑和重要设施高度密集、轨道交通承载量严重超负荷,再加上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等,许多过去的“城市问题”、“城市病”已经演变成为“城市风险”。某个单一问题如果防控不当,触发连锁反应,可能变成公共安全问题,造成巨大的系统性影响,这是各级政府和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难以承受之重。如何最大程度防范城市风险,需要先进的观念理论来引导,就是把精细化城市管理的思路和科学化城市管理技术相结合。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申通集团副总裁钱耀忠和上海市住建委城市管理处处长张永刚分别作“上海轨道交通投融资创新”和“加强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路径选择”的主题报告。
本次论坛还特别增设互动环节,孙建平院长等三位发言嘉宾同与会听众进行了精彩的互动问答,就上海的城市风险管理、上海地铁投融资的可持续性、上海未来的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问题回答了现场师生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