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是盛载城市发展脉络的灵魂,为继续传承这种独特的历史文化,保护修复历史建筑显得尤为重要。而其保护、更新、开发所面临的风险应及早审视、未雨绸缪,也亟需理论知识填补该领域的空白。因此《城市历史建筑保护风险防控》也被作为一本重要分册编入《城市风险管理丛书》目录中,近日该分册的编撰启动会正式召开。
会议由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刘军主持,孙建平院长作动员,张燕平、武景林副院长出席。分册编委会成员单位上海一建集团、北京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城规学院、上海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市房科院、武汉设计之都促进中心、上海市住建委城市建设和管理研究所、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徐汇房管局、维尔科宝(安徽)应用大数据产业有限公司、上海静安装饰实业有限公司、宝葫历史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有关领导和代表出席会议。
宝葫历史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建设简要介绍了《城市历史建筑保护风险防控》分册的参编单位、编委会组成及丛书概况。他强调目前已经搭建了强有力的编撰团队直接或间接参与分册编撰,初步决定结合典型案例剖析,从探析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风险点、风险评估与预警、风险防控措施管理手段、制度环境保障、风险防控与保险等方面入手,完成整本著作。《城市历史建筑保护风险防控》分册的编委之一,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安石补充强调,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传是人类丰富的精神财产。分册编撰团队将着手分析历史建筑保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由点及面进行梳理,最终形成有现实意义的文字,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历史建筑保护做贡献。
研究院院长孙建平重点介绍了《城市风险管理丛书》的定位、背景、内容要求及核心理念等。他希望分册在编撰过程中要体现历史脉络;挖掘实践中的新技术、新数据,凸显创新性;多增加案例及案例启示、经验与教训等。
启动会上,参编单位各抒己见,介绍自身优势、技术手段及编撰思路,如通过技术和平台再现历史风貌,进一步梳理技术层面的知识创新点;历史建筑与时代有错位等可能引起的社会问题,作为风险层面要有所体现;修缮过程中的风险、保护建设使用过程中遭到的破坏、对于历史建筑的认知问题及逃避监督管理等都是保护历史建筑要考虑的方面等。
研究院副院长张燕平就大纲初稿提出补充建议,第一,建议进一步加强各章节之间的逻辑性;第二,建议分册书名加“利用”二字,即《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风险防控》;第三,建议明确历史建筑脉络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梳理主线;第四,第二章中建议加入静态风险、动态风险、文化层面的风险等。
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军则要求抓紧分册编撰的时间节点,为避免出现过多交叉内容,编撰建议从修缮的角度出发,增加保险方面的内容,形成新的险种、新的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