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长期风险保障处理模式及上海地区的应用》课题结题评审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8-05-31
作者:URMI
点击:67

多年前上海首创引入“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以下简称IDI保险)”,为房屋建设保驾护航。这一项服务开发商,方便业主又能转移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的方法,施行多年却一直面临叫好却不叫座的尴尬。如何让IDI保险更加普及,被开发商接受?去年年中,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接受太平洋产险的委托开展《IDI长期风险保障处理模式及上海地区的应用》课题的研究。近日,该课题的结题报告会在城风院举行,经过专家组的评审,该课题获结题。

课题执行组长王成宝汇报了课题结题报告内容,从试点情况、法律基础、风险分布、TIS效果等方面对建筑工程质量的长期风险进行了分析,分阶段分对象地提出保证金和保险相结合、基金和保险相结合、债券、财产保险和互助保险相结合、危房安置模式五种管理思路和风控模式,针对推行操作上的难点,对加快推进IDI长期保险和在上海的应用研究提出了综合性的建议。

 

 

专家组和课题组成员在听取了汇报后,针对课题报告展开充分讨论。专家组组长,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充分肯定了课题在社会管理创新上的重要意义,指出应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形成以上海为首例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他强调:“好的想法、好的理念,如果不落地,就是束之高阁。需要加强IDI保险主体各方在责任、知识、做法上的融合,在具体操作时形成合力。”

 

 

城风院院长孙建平强调了保险应该摒弃“碰运气、博概率、设置不合理免责条款”的传统模式,积极发挥事前事中科学有效防控的作用。与会专家还提出建立综合信息管控平台,调整监理、TIS乃至其他相关各方的关系,达到信息互通,多方共治共同做好IDI的长期风险管控工作。

 

 

 

太保产险董事长、总经理顾越也肯定此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为国内IDI的发展及配套政策的出台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经过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课题项目研究目标明确,方法得当,研究过程扎实有效,内容丰富,成效明显达到立项要求,同意项目通过结题评审。同时也希望课题组能够精益求精,进一步完善结题报告。建议课题组能在结题报告中更加突出“全方位、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念;特别是在上海地区的应用部分,增加以往重大事故案例分析,结合国家各部委的意见,借鉴其他发达地区先进做法,形成上海特色的方案。

 
 

 

针对结题报告修改完善后的下一步工作。专家组认为,可积极向有关管理部门汇报和提出建议,宣传建立风险管控长效机制的理念,推进政府指导意见的形成,进而将上海模式推向全国。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