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与上海市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发布时间:2018-06-14
作者:URMI
点击:313

交通工程的兴建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交通工程的安全管理则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上海市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作为本市交通工程质量的监管单位,肩负着卡紧质量安全闸门,为交通建设工程保驾护航重要职能。

 
 
 

值全国第十七个安全生产月之际,市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与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就交通建设工程安全风险课题研究、风控应急方案设计、智库平台搭建、专业人才培训交流、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市交通委安全监管处处长张兴根、站长王跃全、副站长黄晨、城风院院长孙建平、常务副院长刘军参加了签约仪式。

 

 

 
 
 

研究院院长孙建平首先介绍了研究院建院以来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重点介绍了研究院的团队优势及在课题研究、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结合近期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重申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孙院长特别强调交通领域,他最关注三大风险,第一是交通建设重大工程,第二是危险品的运输,第三是交通设施陆续到了质量报复期。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体系,关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

 

 

 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站长王跃全表示,城风院成立一年多以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知名度与日俱增,美誉度蒸蒸日上,公信度与时俱进。在市交通委的领导下,近年来监督站对于交通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开始慢慢认识和探索,按照“现场抓标准、监督抓机制、人员抓培训”的总体思路,坚持“做深做全做精”安全监管,在之前的工作中已经实实在在尝到了风险管理的甜头。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也特别想将交通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理念延续。目前传统安全管理技术面临了新挑战,监督站非常希望全员可以得到新知识的系统培训。城风院的理论体系具有前瞻性,填补了城市风险管理的空白。因此借安全生产月,领导班子集体前来城风院取经,希冀能通过院里理论与实操知识的培训,擦亮监督站工程管理的名片,增强监督站的软实力。

 

 

城风院常务副院长刘军认为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的监督机制和监管办法都要适应于“三高、三大”的新标准,需要调整监管责任和创新监管方式,如何运用大数据等新的技术和新的机制,来落实好监督站的主体责任,要站在未来思考当下。

 

 

 市交通委安全监管处处长张兴根聚焦风险的辨识与评估表示:“从2016年开始,市交通委在省际客运、危险品运输、交通设施等三个业态,部分企业中展开调研,发现一个非常普遍问题。大多企业虽有风险意识,可是风险是什么,如何辨识风险,如何划分风险等级,依据是什么,几乎很少能说明白。为此,我们去年着手编制各领域风险辨识的标准和企业安全风险操作手册,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公交、省际客运、危险品运输、桥梁、隧道、码头等风险指南。下一阶段,将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入的推广。为此,希望城风院能帮忙厘清社会、市场、政府三方的责任,构建交通领域风险管理的体系。”

 

 

 

未来双方将开展深入持久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研究领域和专业特点优势,深化合作、互联互通,着力提升本市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监管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高质量高标准的规范指标体系、构建有效维护行业运行的安全管理体系。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