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风险多样且复杂,如何定义人们口中所谈论的风险?如何使风险分类更具有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除了定性分析城市风险之外,还需要量化城市风险。6月15日,“上海城市运行(若干领域)风险指数预警研究”课题在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正式开题。课题将科学公正理性地计算与评估城市运行中各领域的风险程度,以指数的形式量化。未来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可根据预警报告考虑如何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风险应变能力。而保险公司需要不断创新,提供适应这些风险变化的保险产品和风险解决方案。该课题由国务院安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城风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徐祖远担任专家组组长,城风院院长孙建平担任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执行组长、城风院高级研究员孙耀君向与会专家详细介绍了“上海城市运行(若干领域)风险指数预警研究”课题的目标任务、思路框架、方法路线及阶段成果。
课题组负责人、城风院院长孙建平就课题的目的、框架、思路及路径做了补充说明。“对于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数据有基础性的作用。大量的数据、准确的数据以及各行业的数据库建设,将从技术层面给予城市风险管理工作有力支撑。不过,有了数据不进行分析处理,等于没有数据。需要大尺度、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分析,直至找出规律。”孙建平院长特别强调,此课题将先以城市运行的几个关键领域为切入点,分阶段发布研究成果。研究重点不是进行数据的收集,城风院将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集成、分析、建模、推演,出具各类报告,实施预警,并提出解决和防控方案。“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帮助政府、企业、社会更好地识别、理解并量化它们所面临的风险,从而帮助它们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管控风险,提升城市韧性。”
听取开题报告后,各位专家肯定了课题的研究意义、总体思路、技术方法、研究方向和团队实力。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课题研究针对我国城市发展中城市运行风险的判别和管控问题,提出以指数的方法实现城市风险问题的分析、评估和预警,最终量化城市风险,正切中城市管理的痛点、难点,具有开创性、推广意义和升级潜力。
专家们一致赞成开题,并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与课题论证的目标、任务、方法、路线等提出了具体而中肯的建议。
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何品伟建议,理念创新要包含风控理念、市场理念和产品理念等;该课题研究的关键是数据分析和指标确立,通过建模形成指数;研究过程中还应考虑到产品的交易、市场化运作及数据的安全问题等;建议课题的定义调整为城市运行风险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风险;目标、对象、路径在下一步研究过程中要做切实的规划。
市建筑施工行业协会秘书长康春江建议,在研究过程对相关规范提出完善和修改意见;相关指数内容可以纳入行业报告。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总裁顾伟华建议,城市风险指数可以按照城市安全指数的体系来分类;细化并量化指标体系,从而形成风险指数分级评判,如社会关注、社会影响、社会危害,最终形成可接受的结果;进一步明确预警的概念,要体现时效性、预见性、可持续性;年度报告的前瞻性体现于预判结论;建议课题名称改为城市运行重点领域风险指数预警研究,如交通、社会舆论、高层建筑等,以期在全国推广。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非车险业务总监朱洁建议,课题聚焦上海,但方法可以在全国城市通用;要聚焦主要风险灾害,风险描述还要进一步筛选;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应用好既有的成果,要突出“防”重于“事后处理”,即“防”的重要性。
城风院副院长、市建科院原院长张燕平建议进一步明确课题所研究的“风险指数”的主要功能属性;总指数集成是较复杂的集成,除了集成方法研究,还要重点研究各领域风险指数间的关联特性和耦合性等非独立性因素;建议前期先针对一些具有动态数据的领域开展风险指数研究,有利于从各种已有数据库提炼转化成风险管理有效数据,从而建立起风险管理数据库;建议对选定的目标领域中的历史风险案例进行收集和研究。
中国再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吴忠东建议,进一步细化明确任务分解方案;要进一步论证海量数据分析的可操作性;在完成指数制定的基础上,加强成果向产品转化,并有相应完整的风险化解、防范、转移的解决方案。
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安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徐祖远作总结讲话:课题的立项符合城市转型发展的要求,具有立项的必要性。同时,该课题依据充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内容全面、研究团队能力突出、研究周期合理,且经费预算方案具有保障性,技术路线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预期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同时就下一步研究方向、思路及路径作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