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为基础,机制为核心,平台为载体——完善城市运行风险管理体系

发布时间:2017-05-06
作者:URMI
点击:507

  5月4日下午,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受邀赴市政府参事室作题为《关于完善城市运行风险管理体系若干思考》的报告。

  孙建平院长感谢市政府参事室提供机会和平台,他希望对城市运行风险管理的一些思考,能得到参事们的指教和完善。

  孙建平院长围绕城市发展呼唤风险管理、上海实践丰富城市风险管理、构筑体系完善城市风险管理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当前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应立足体系完善,重点是形成共识、用好平台、创新机制。

  孙建平院长认为:随着人口大量流动、人口产业高度集聚、高层建筑和重要设施高度密集、轨道交通承载量接近甚至超过负荷,以及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城市运行风险不再是城市发展低级阶段所呈现出的单一事项的城市问题,而是拥有密集性、流动性、区域性、并发性等诸多特征。我们的城市面临着比以往更多、更复杂、影响更大的威胁,看不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他从反思当前城市运行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入手,呼吁确立风险为中心的防控理念;突出未雨绸缪的应对原则;着力事前事中管控的重点把握;以及更多发挥社会与市场作用和用好新媒体,引导广大市民参与城市风险的群防群治等。

  孙建平院长结合2003年上海轨交四号线事故,2005年低御麦沙台风的经历,2011年地铁十号线追尾事故处置以及2012年上海长途客运车辆发生在江苏常熟的翻车事故,重点介绍了保险在工程风险管理中的运用、气象预报提升为气象影响预警、轨交实施定期安全评价和对长途客运、危险品运输等实施第三方监管等做法,以此说明上海在城市运行风险管控的不同领域进行了积极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

  孙建平院长建议:当前一要在城市运行的不同行业、领域、项目进行风险点的疏理,排查隐患,建立风险目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要抓紧建立基于大数据、互联网为支撑的各级预警平台,对风险实施分类分级预警,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三要区别不同情况,制定一事一策的管控措施,做到针对性强,防得住,管得好;四要引入风控机制,发挥市场和社会作用,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确保各项管控措施落地;五要及时完善法律、规章、制度,保障风险管理机制运行顺畅。

  最后孙建平院长与参事们就如何加强各级领导干部风险意识教育;如何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如何关注非传统风险防控;如何界定企业、社会、政府在城市运行风险管控中的定位等进行了交流。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