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论坛暨市建筑学会65周年系列讲座 孙建平院长受邀作主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8-10-29
作者:URMI
点击:18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六十五周年。为更好地落实《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要求,为“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上海市建筑学会以“上海百年建筑与建筑师”为主题,开展上海科技论坛暨上海市建筑学会六十五周年系列学术讲座。10月25日,上海科技论坛暨上海市建筑学会六十五周年系列讲座第四场活动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受邀向市民分享了一堂《超大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讲座。

 

 

孙院长介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城市的风险组成十分复杂,既包括自然气候风险,如地震、洪水、暴雨,又包括社会政治风险如大型活动风险、恐怖袭击活动。孙建平说,我国过去兴建的众多大型市政工程已经到了风险频发的年龄,再加上非传统的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过去未出现过的风险也有可能爆发。回顾近几年,12·31上海外滩踩踏、8·12天津港危险货物爆炸、12·20深圳山体滑坡等国内外一系列事故、事件的发生,正是城市风险的残酷暴露,给城市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与此同时, 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不但上升为国家战略,有体制予以保障:而且作为各级政府,提供能够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环境也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

 

 

那么,面对如此复杂的城市安全情况,城市风险管理又该如何进行呢?孙院长认为,应该按照城市治理的社会、市场、政府三个维度来思考,公共安全防控不能头痛医头,脚痛治脚,要构筑体系、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坚持“全方位、全覆盖、全生命周期”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立足构建“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事前科学防、事中有效控、事后及时救”的风险防控体系;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立体性、多维度、成闭环”的风险管理体系。用40%的重视程度、主要精力和财力投入做好事前预防; 用40%加强日常管控;用20%做好事后施救。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上,简而概之为“一个理念、两大平台、三项机制”。强调“居安思危”的核心理念,建设综合预警和管理两大平台,创新多元共治、精细防控、双重保障等三大机制。

据悉,系列讲座由概论“上海城市发展与建筑演变”、“上海近代建筑与第一代建筑师”、“新中国的上海现当代建筑”、总论“全球卓越城市的构建与发展目标”等四讲组成,四场讲座均邀请了建筑设计和评价、城市规划和建设等领域的院士、专家作专题讲座。通过上述讲座,“承续历史、传承文化”,使广大市民能更深入地参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建筑文化内涵的研究和普及。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