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对城市风险管理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03-10
作者:顾越
点击:551

洞见

为什么我们说保险是城市风险管理当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保险主要发挥两个作用:一提供最佳的风险解决方案,二帮助被保险单位、企业等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以往,保险行业更多的是将客户的服务工作集中在快速合理的理赔服务上。通过近些年的实践,保险行业未来会逐渐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到风险的全流程管理上,通过事前的风险查勘、评估,提供专业的防灾防损建议。

风险管理肯定离不开保险公司这个角色,以下我将从保险行业的角度来阐述城市风险管理的一些研究、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城市风险错综复杂

城市风险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从保险业的视角看,主要分五大类。

第一类是自然气候风险,典型的比如地震、洪水、暴雨、台风;第二类为社会政治风险,如大型群体活动的风险、恐怖袭击风险;第三类是意外及人为风险;第四类,健康和环境类风险,包括全民特别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最后第五类是质量安全和责任风险。

来看看上述几类风险发生在我国城市的情况和例子。

首先看自然气候所造成的风险。近期影响比较大的是汶川地震,近七万人死亡,三十七万多人受伤,约一万八千人失踪。自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地震,据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500亿。再比如2016年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福建厦门,登陆时风力达到17级,近十年少有的高等级台风,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大。

第二类,社会政治风险的例子。像在上海陈毅广场的踩踏事件,非常惨痛。国外,美国的“911”恐怖袭击。

第三,意外和人为事故的风险。2015年天津港“812大爆炸”,造成165人死亡。按照保险业的口径统计,直接经济损失约是700亿元。另外,2013年青岛黄岛的中石化输油管道爆炸也造成了重大损失,这不仅仅是一个安全问题,整个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秩序都受到了极大破坏。

环境和健康类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爆发频率越来越高。2005年吉林石化的双苯厂爆炸,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SARS、禽流感等等。最后,质量安全和责任风险,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影响太大了。

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风险事件日益增加。当前中国的城市风险确实错综复杂,各种风险因子交织在一起,造成很多风险的破坏力非常之强。这种破坏力释放后,如何快速恢复社会经济生活秩序、迅速安定居民百姓的生活,也给当前城市管理的相关责任主体带来了极大压力。

为什么我们说保险是城市风险管理当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保险主要发挥两个作用:一提供最佳的风险解决方案,二帮助被保险单位、企业等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保险行业在城市风险管理中的实践

以下举三个案例来展示保险在城市风险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些案例主要是中国的实践,也是太平洋保险参与的实践。

案例一: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

上海是最早运行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nherent Defect Insurance,简称IDI)的地区,太平洋保险参与了其中两个项目。

2012年上海市住建委、金融办、保监局等联合制定了《关于推行上海市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试行意见》,当时太平洋保险作为牵头公司,完成了相关工程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理赔流程等的设计。

通过四年多的试点,2016年6月份,上海市正式颁布了《关于本市推进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实施意见》,太平洋保险为首席承保人。《实施意见》正式在整个上海保障性住宅工程和浦东新区的所有商品住宅工程中全面实施工程质量潜在缺陷的保险制度,具有标杆影响。

IDI这个产品在国外非常成熟,特别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它为城市建设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IDI业务的开展,是由开发商向保险公司投保,过程中保险公司引进风险管理专业机构为建筑公司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住房质量牵涉到千家万户,是国计民生的工程,所以这方面的突破,对城市管理、社会和谐稳定极有裨益。国家住建部、各个地方政府目前也在探索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我想这个业务做好,能够避免很多人间惨剧发生。

太平洋保险目前还承接了商务部对外的IDI项目。商务部对外援建项目很多,通过IDI来确保中国建设项目的质量,维护“中国建造”的形象,意义重大。

案例二:社区综合保险

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把公共场所的责任风险、火灾意外的人身保险、火灾意外财产风险等等组合成了一个社区综合型的保险,它也是上海市政府2009年“十大”实事项目之一。

这一业务可能关注度不高,但是在城市风险管理过程当中,实际效果非常好。上海静安区大火事件,当时静安区街道投保了社区综合保险,太平洋保险快速提供资金,当天晚上迅速安置了所有居民。

当时政府动用资金比较困难,慈善机构也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几百万的资金,而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保险机制,帮助居民迅速安定了生活,这是值得参考和推广的。

案例三:巨灾保险

自然灾害越来越频发,从国际保险业对全球巨灾风险的分析模型来看,亚太地区巨灾风险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这方面全国各地已有很多尝试,比如说,怎么样通过指数保险的方式来更好地为巨灾提供风险保障。

广东、宁波、一些西部省份都在积极推广城市的巨灾指数保险。例如广东巨灾指数保险,覆盖强降雨、台风、地震等灾害,保险标的为自然灾害发生时政府部门用于应急响应、灾难救助、灾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财政支出。

这种指数保险简单且易于购买,同时也有完善的风险保障补偿方案,能帮助迅速处理、弥补巨灾发生后的损失和伤害。我想这方面在未来是一个趋势。

 

我国保险对于风险的覆盖率偏低

通过上述三个案例不难看出保险是一个把风险转移到市场的很好的解决方案。不过,总体来说,我国保险的风险覆盖率是不高的,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从全球数据来看,2008年全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造成整个损失一共300亿美元,相应的全球保险损失60亿美元,全球平均的保险覆盖率是20%。

2015年,全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20亿美元,相应的全球保险损失370亿美元,平均覆盖率40.2%。

从各大洲的情况来看,亚洲地区是比较低的,平均覆盖率只有18.6%,北美洲平均达到60.5%,欧洲达到50%。50%意味着什么?100块的损失,50块由保险公司承担。

拿同属亚洲的中国和印度相比,中印都属于发展中的大国,论经济发展中国远远超过印度,但从保险的覆盖率来讲,两国基本相当。

保险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实际上,保险覆盖率越高,引入的专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就越多、越丰富,也就可以有效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

 

保险与城市风险管理:未来趋势

从保险与城市风险管理来讲,未来趋势有三个方面。

趋势一:保险产品和模式优化创新

保险产品及其运行模式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同步的,未来更多配备城市风险的保险产品将不断推出,包括指数保险等等。太平洋保险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探索,包括与期货嫁接,通过期货市场的对冲风险机制来更好地提供风险转移的新工具。

保险的风险转移工具以前还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通过再保险,今后我们可以探索多途径、多方式的风险转移手段。

趋势二:风险管理职能逐渐强化

以往,保险行业更多的是将客户的服务工作集中在快速合理的理赔服务上。通过近些年的实践,保险行业未来会逐渐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到风险的全流程管理上,通过事前的风险查勘、评估,提供专业的防灾防损建议。

我们对风险进行评估,评级,在不同的风险评级下提供不同的风险解决方案,这在很多地方政府、特大型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受到热烈欢迎。近两年太平洋保险在开展一些大型企业的风险服务工作,邀请国内外最顶尖的风险管理机构做现场风险评估。

任何一届政府、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希望风险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无论是购买保险还是购买各种风险管理工具,都是希望通过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引入,把风险降至最低。

怎样把风险管理贯穿到整个保险期限?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太平洋保险与上海地铁的合作。

上海地铁在建设初期曾经发生过重大风险,地铁四号线沉降事件发生以后,上海市政府和地铁建设项目主要的保险提供商太平洋保险沟通。保险公司引入了国内外最专业地铁风险管理专家进行风险查勘、评估,建立起了关于中国地铁风险的一整套完整的风险管理方案,后续的上海市地铁建设工程都引入了这套解决方案。

在很多建设地铁的城市,都邀请我们的专业地铁风险管理队伍进行风险查勘、评估,为当地的地铁建设提供风险解决方案。随着城市风险管理的深化,我们会把更多资源、更多技术投入到风险管理。

趋势三:保险行业与政府职能更紧密结合

商业保险转移政府的财政压力。很多风险事件发生后,政府是主要的领导者和协调者,但是问题单靠政府一方来解决是不行的,很多方面应该说政府也很难发挥作用。

所以,怎样引入保险机构、商业机构来进行风险管理的购买和转移,是政府职能很好的一个切入点。

 

作者:顾越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