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中的决策部署,推动城市安全发展。由同济大学主办,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上海市环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于2018年11月2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职能部门、国际组织、知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400余人围绕“风险视角下的城市安全发展”这一主题,共同交流国家城市安全发展建设成果。
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下如何推进城市安全发展?下面看看大咖们怎么说。
/
方守恩
/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同济大学一直处于学术前沿和思想高地,主动发挥城市规划、建设、交通、环境等领域学科优势,努力承担起与祖国同行的历史使命。两年前同济大学率先成立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汇集社会各方力量加强城市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学校在教育发展基金会下设立城市风险防控研究实践专项基金,支持城市发展当中难点、热点、痛点问题前沿研究。面向未来,希望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继续践行同舟共济,不断提升专业水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发挥推动上海市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重要作用。
/
周海鹰
/
静安区副区长
城市是许多人一生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核心应当只有一个就是“人”。当前上海正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全球城市,着力打造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这一切都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只有城市安全了,才能让市民生活的更美好。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城市相继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暴露出城市安全管理存在不少漏洞和短板,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城市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尚不完善,城市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还缺乏比较成熟的机制。如何尽快提升我国城市安全风险治理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王德学
/
中国职业健康安全协会理事长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本届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确立了风险视角下城市安全发展的研讨主题。亚里士多德有一句话“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的更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的城市在变得更发达,更繁荣,更多彩时,诸多成长病,成长烦恼也在困扰着我们。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模式大量涌现,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城市安全风险不断加大,一些城市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管理水平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我们加以分析研究,并探索解决途径和办法。
/
范维澄
/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
智慧安全韧性城市
城市安全面临两个方面威胁,第一,城市是复杂的系统,各个分支体系当中都有可能出现不协调的地方,这样的系统当中它的灾变会引起城市突发事件。第二,城市或者是外面,比较主要的方面是自然灾难。自然灾难和城市复杂系统相互作用会导致城市灾难事故扩大。这里面不排除城市可能会受到恐怖袭击等一些威胁。
我们要构建安全韧性城市,做成什么事情就能够达到安全韧性城市标准。毫无疑问各级政府很关心,所以要研究并且提出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标准。这个评价体系有各种各样的做法,有的是按照不同级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但是我们更愿意把评价量化,另外最好有一些指标民众比较清楚明白的。譬如,如果受到火灾报警,消防能否五分钟就到达现场,如果有紧急医疗方面伤害,或者是失踪,救援队伍能否半小时到达现场等等。北京市正在让我们做这样一些事情,这是一些初步结果。
/
徐祖远
/
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
市民素质与城市安全
市民是一个城市的主人,他们是推进城市更繁荣、更安全、更持续的主体力量。市民风险意识越强安全素质越高,城市风险越小,城市安全运行就有保障。习总书记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对一个国家如此,对城市来说也同样如此。归根到底一个国家城市竞争的力量和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市民素质,提高市民素质对推动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全素质不仅仅是在意识、知识、技能上,还包括情感、认知、态度价值观以及平时行为自觉上。人的安全素质中,安全文化是最根本和基础的,刚才范院士在这方面进行了强调,安全文化本质是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根本和前提。很多传统安全观念随着时间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现在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广大市民和城市管理者,必须建立起新的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安全理念,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城市的管理者,首先是城市市民,他们同样是城市安全运行的操作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城市运行质量,突发事件发生以及演变方向,最终结果都与城市管理者理念、行为、知识、眼界、个人能力相关。在无法准确全面预测和防治突发事件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安全素质来减少安全事件向恶性危机方面转化可能性。
/
周延礼
/
原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
全球保险形成与发展 中国保险功能与作用观察和思考
保险本身是保障作用,它主要体现在是一种保障功能和保障机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重要手段。大家都知道风险管理在城市是最集中的,我们要做好城市风险管理,就要运用保险来管理城市各种风险,保障它的安全。同时保险也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支柱,在这个支柱当中保险是提供保障,保障安全、稳定社会,甚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保险主要是指投保人到保险公司来进行投保,如何投保、怎么投保,这里就有法律要素。首先要签订保险单,保险单特点是要交付保费,如果只签保险单没有交付保费,这个保单不成立,保险人根据约定,可能发生一些事故,这个事故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自然灾害事故,一个方面是人为事故,现在随着科技发展,我们还有一些科技方面非自然造成的损失,比如说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信息运行当中产生的一些责任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保险形式来提供保障。这样可以更直接为经济、法律、社会建设一个统一体,为保障经济,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来提高我们防范风险能力。在这里讲到保险,除了承担财产损失之外,对保险人的死亡、伤残、疾病,只要达到合同的约定与领取的年限,这种情况下,你就能够得到保险责任的赔偿与保险责任给付。
/
David Johnston
/
新西兰梅西大学灾难研究联合中心主任
自然灾害预防与应对方法探讨
我们可以跟中国分享这方面经验,首先我们强调土地使用的重要性。我们楼宇要建什么样的,处于什么位置,这些选择都是很重要的,要精心进行选择,使得整个城市规划能够确保楼房更加稳固,并且解决一些弱点区域,薄弱区域,在我们的土地使用规划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在这方面下工夫,建立更加有灾难预防能力的城市。另外我们需要解决以前这个城市建设过程当中遗留问题,特别是薄弱问题。新西兰有很多地方如果有现代科学知识,就不会在那里发展城市,现在有了城市我们必须在那里管理风险,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让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非常明确意识到这些罕见事件,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怎么让社区参与到预防罕见事件预防和准备当中,以及如何分享知识,在数字化世界里,我们已经建立数字化平台,各种可视化工具,所以我们用各种各样令人兴奋和激动的方式,来进行公众教育。我们还进行各种活动设计,我们将各种风险、信息,与公众进行分享。
/
孙建平
/
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
城市风险管理的特征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谈到民营经济发展时说“民营经济面临“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联系到我们的城市风险管理研究,不也是要迈过这么三座大山吗?风险的“火山”,理念的“冰山”,技术的“高山”,但我还要加一座山,市场的“金山”,危中有机,城市风险产业未来潜力无穷。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围绕城市风险管理的特征。我们看到,我们生活的城市已经或者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运行系统。随着人口大量流动、产业高度集聚、高层建筑和重要设施高度密集、轨道交通承载量严重超负荷,再加上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等,许多过去的“城市问题”、已经演变成为“城市风险”,一些我们不太关注的领域可能正在滋生潜在的“城市风险”,这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极大的威胁。
所以我们成立这个研究院,我们今天办的这个论坛,就是研究当今中国最珍贵的东西。可以看到,风险防控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城市管理的重中之重,或者说压倒一切的根本问题。城市,尤其是特大、超大型城市,必须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到风险的预防、事先控制及系统治理上来,聚焦到科学务实的城市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上来。
/
Gerhard van den Top
/
阿姆斯特丹地区水务局执行和非执行董事会主席
气候变化与城市韧性规划与发展:阿姆斯特丹经验启示
我们的关于水风险管理有三个层面,这个框架第一个层面是进行堤坝建设。这样可以避免洪涝灾害,增加堤坝高度,让堤坝更加坚韧。第二层面是物理规划层面,其实这个物理规划也是城市规划当中非常重要一方面。建立楼房、开发摩天大楼的时候,如何让它面对水的灾害更加有防灾能力。第三层面是灾难管理,今天早上谈到将数据联合,将政府机构联合,让我们更加有效应对这些灾害。
同时我们还分析了我们海港地区,阿姆斯特丹海港涵盖整个城市关键设施。为了预防灾难出现,以及灾难发生之后,我们用各种设施救人,它需要各种通讯功能能够顺利运行,各种能源、燃料能够齐备。阿姆斯特丹港区重要的功能,电的供应,能源供应,通讯设施,机场燃料供应,所有这些关键设施都在海港地区,所以我们进行精细分析,研究海港哪些是关键能力,在灾难发生之后,他们应该继续发挥功能。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才发现我们原来是多么脆弱,一点点洪灾我们可能都没有办法让关键设施继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