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险管理学科建设,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发布时间:2018-11-28
作者:URMI
点击:42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中的决策部署,推动城市安全发展。由同济大学主办,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上海市环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于2018年11月2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职能部门、国际组织、知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400余人围绕“风险视角下的城市安全发展”这一主题,共同交流国家城市安全发展建设成果。

当天下午的分论坛一中,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们,就尝试推进城市风险管理学科建设,加快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下面看看大咖们怎么说。

 
 
 
 
 

 

 

        施欣

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

关于城市风险管理科学建设的思考

我们在座各位尤其是来自高校的同仁们,大家可以清楚的了解认识到,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建设,它实际上涉及方方面面。一般讲,可以涉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研究基地,国际交流,服务社会等等。对于这些方面的工作,我们通常又可以运用一系列指标来加以描述。比如,科学研究是不是发表顶尖论文,是不是能够获得一些重要的科技进步奖项。我们人才培养是看我们所培养出来研究生、本科生,是不是能够符合社会需要,他们科技科研创新水平是不是达到一定高度。我们的研究基地,我们的学科建设,是不是能够建设一些可以从事基础研究,又可以从事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等等,一般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学科建设应该包括这样六个方面。

 

           黄弘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

清华大学安全学科建设

城市风险管理的学科建设主要是在公共安全领域开展,这个也是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体系模型。这个体系过程当中有三个要素,能量、信息、承载,通过应急管理削弱突发事件对载体,包括人和物造成的损害,这是我们学科基本理论架构。经过十几年探索,现在形成了这样一个方向和内容,一方面是服务于国家社会任务,我们以国家安全,城市安全,公共安全三个内容服务,另一方面是优先发展重点领域——风险评估,监测预警,韧性城市,综合应急技术与管理。这是科技部做的预测,将这个重点领域凝练五大技术,我们主要围绕风险评估与预防技术,综合保障技术,监测预警技术,这三个开展研究。

 

              孙世国

北方工业大学风险研究院执行院长

基于大数据理论的城市地质灾害风险智能辨识及其预警体系创建

汇报分六个方面,第一地质灾害,我们国家地质灾害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损失上百亿,或者是上千亿,灾害比较突出的地方是上千亿。地质灾害问题与我们所有的居民都相关,最简单是与居住环境,旅游环境息息相关。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去旅游,包括我们出差,可能有一个问题,什么地方有危险,怎么来计划更安全。这是我今天要讲的核心问题。反过来讲,最主要是要识别或者是辨识什么地方是危险的。我们应用大数据,这个大数据是最近几年提出来的,十年前我们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来构建大数据体系,当然当时没有大数据,这是整个我们建立的模型。大家比较知道的是工程地质里面最典型问题,就是建立地质大数据系统,可以让我们分析更精准。

 

             涂辉招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

城市风险管理学科规划设想

 

国内外风险研究总结下来有五类风险研究视角。第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即如何应对灾害风险,如何制定行动计划,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灾害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联合国环境署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第二类是风险治理技术,更多是从工程角度去探索,即如何使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再建立城市风险预警,属于工程学范畴。第三类是风险损失视角,即从脆弱性、韧性的角度出发,研究怎么样来增强城市韧性和减少城市风险损失,属于经济学范畴。这类方法最早是从经济学角度开始探索的。投资回报里面关注的一点是,风险有多大,损失有多大,然后考虑规避风险损失。第四类是社会学范畴,以社会构建主义视角来研究风险问题。第五类是心理学范畴,即通过高度自觉风险意识来提高市民素质,进而有效规避风险。

城市风险管理学科应重点关注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城市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二是城市风险管理学科交叉委员会问题,建议尽快形成多个学科共同参与的学术委员会;三是重塑科研工作人员或者教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吕大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重大基础设施的风险评估与韧性管理

重大基础设施或者是关键基础设施,这是城市安全运行的物质基础,如果电力系统、通讯系统,电和通讯没有了,我们就玩完了,交通系统和能源系统,港口、码头,机场,城市地铁,隧道,管建,还有CBD,这些基础设施一方面是城市安全运行基础,同时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又是我们承受灾害客体,所以是承灾体。地震包括日本311,海啸,地震等等,也是主要承受灾害客体。不仅仅是地震,比如说发生风灾,一样也是很要命,我们国家台风也是越来越多,美国飓风也是一个重大灾害。十年前还有冰雪灾害等等。我们对这些载体客体、重大基础设施进行风险评估,以及我们重新建设,都是基础性工作。全世界都很关注这个问题,与我们各个报告都有关系。全世界建立智慧韧性城市,这个远远不够,我今天报告当中,首先我想讲一下风险评估框架,为咱们学科做一点贡献。

 

           王书梅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以社区为基础的伤害预防与干预策略

在风险管理这一块可能我们对于结局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方面,今天从公共卫生角度,讲讲伤害预防。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伤害预防工作已经成为被安全促进专家广泛接受的策略,尽管伤害问题非常严重,但很多国家没有将伤害预防列入优先干预计划,决策人员,政策制定者对伤害造成灾难性后果不了解,对上海预防方法和策略也是知之甚少。在社区伤害预防提出这么多年的过程当中,我们逐步认识到重要性和紧迫性。其实我们基于社区开展伤害预防有很多优势,在世界各国都是这样的。为什么要基于社区开展伤害预防,比如说讲到交通方面,可以和交警部门合作,讲到火灾方面可以和我们的消防部门合作,我们讲到学生方面可以和教育部门合作,所以在社区这个层面我们可以有很多资源整合,可以有跨界合作,社区是百姓居住生活工作的地方,这个层面发动百姓参与也是最接地气。

社区层面,我们还可以用主动和被动干预相结合。什么是主动干预,从我们角度来讲是强调人行为改变,一旦发生事故我们会强调是人的原因,其实有时候从学科角度来看,从全球经验来看,其实有时候被动干预比我们的主动干预效果还要好。

 

               王文杰

东莞市紧急救援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危机状态下的群体情绪管控

从理论层面也好,从实际表现也好,我认为所有的风险带来的影响是三个层面。第一,心理影响。包括生命和财产损害,包括人员的伤亡,接着就是心理层面影响,包括了恐慌和情绪失控。心理层面影响比生理层面影响被放大了,伤害一个人造成的恐慌是一家人,这种心理层面影响,最后导致的是社会层面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负面影响。

第二个问题是学科建设如何构建。第一,应急心理第一个特性是要关注个体心理应急反应,更要关注群体的情绪分析,不像普通医疗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我们需要关注是群体。第三有一个是要研究自我减压,也要研究救助别人。要研究事后心理疏导,更要研究心理安全预警预防,如何把心理安全放在前面,不光建立一个物理隔离。最后就是我们在理论建设的时候,我们要有理论东西,也要指导技术和产品做应用。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