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IDI保险”叫好又叫座 ——《IDI长期风险保障处理模式及上海地区的应用》课题开题会召开

发布时间:2017-09-21
作者:URMI
点击:97

 

房屋质量问题是业主们的心头大患,且在维权过程中处于弱势的往往是业主,房子能否上保险?多年前上海首创引入“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以下简称IDI保险),为房屋建设保驾护航,施行多年却面临叫好却不叫座的尴尬。如何让IDI保险更加普及,被开发商接受?国内最早引入IDI保险的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开展《IDI长期风险保障处理模式及上海地区的应用》的课题研究。9月19日,该课题开题会在研究院举行,与会专家期望通过此课题的调研,能够修改完善国内现有IDI保险条款,创新IDI保险的运用模式,助力IDI保险广泛深入推广。会议由课题专家组组长,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主持召开。

 

 

根据课题组的开题汇报,上海于2012年开始试点IDI保险,经过3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已于去年正式向社会推广。本次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国内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政策的研究,结合IDI在国内外的实践、当前国内和上海IDI运作的特点和趋势,对建筑工程全周期的质量缺陷风险保障方案和操作方式提出综合性的建议以及在上海地区应用的模式,为国内IDI的发展及配套政策的出台提供可行性建议,也为后续IDI制度在全国的应用打下基础。

为了达到这一研究目的,课题组将从5大方面入手。第一、研究建筑工程质量保障期间。第二、探寻建筑工程质量缺陷保障的费用来源。第三、设计建筑工程全周期的质量缺陷风险管理模式。第四、修改完善现有IDI保险条款。第五、研究IDI风险管理模式在上海的应用。

 

 

本课题课题组负责人,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对于课题组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进行了补充完善。IDI保险能够落地试点,是建筑业与保险业创新改革的一大进步。但在推进过程中,仍有许多不完善、不合理之处。首先是保险的期限太短。IDI保险可以为住宅建设工程提供主体结构10年、房屋渗漏5年的质量保证,10年往往是施工质量问题的潜伏期,部分质量问题可能在10年后集中爆发,应该提倡的是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一旦全流程投保,保费如何缴纳,由谁承担,这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所以经过打磨推敲,课题组决定从5大方面,对于IDI长期风险保障处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作为课题委托方的代表,专家组副组长,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对于此次课题调研寄予厚望,他说IDI属于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保险产品,IDI保险在上海的正式推广,标志着上海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惯例接轨的保险规则体系方面,有了重大创新。如果能够突破IDI保险在推进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将是“上海水平”的综合体现。

 

 

专家组成员上海市保监局局长裴光介绍了IDI保险在上海试点的过程与背景,他认为,IDI保险的落地开启了保险参与工程质量安全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新模式,是商业保险配合政府职能转型、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的一个成功典范。应该进一步提升该险种的覆盖率,强化保险的保障水平、杠杠作用和分担政府职能的能力。但IDI保险要推广,一定会遇到传统房屋质量管理监理制度等历史问题的挑战,职能部门当下的很多管理模式需要改变。课题应该多视角聚焦IDI保险推广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专家组成员上海市交通委原副主任刘军认为,IDI保险能在上海落地,可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但IDI保险起源于法国,其依赖的建筑质量控制手段及法律环境均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参照国外的经验设计国内的IDI保险,他认为还是照本宣科,本土化不够。目前IDI保险仅在上海浦东范围内的商品住宅工程以及市保障性住房工程中试点,试点的步伐太小了,试点的对象也值得商榷。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涉及的小业主过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诉求,七嘴八舌,很难归纳终结规律性的意见,应该拓展试点范围,将市政工程也纳入。刘军希望课题组立意要高,为国家下一步决策提供参考。同时注重产品和使用环境结合,解决机制问题。也要考虑IDI产品的生存环境,在研究保险产品方案的基础上,解决保费来源问题,提出可落地的建议,研究如何让地方政策提供扶持。

 

 

包括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张燕平、上海环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鲍荣清、平安产险再保部总经理李洁、太保产险总精算师陈森等在内的专家组成员均认可IDI保险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也一致认为IDI要全面推广,主要存在三大制约因素。一是没有从法律层面予以明确,除上海外,其他地区并没有明文规定;二是目前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机构和监理并存的局面,存在职能不清的现象,也会使开发商在投保时产生会不会增加其负担和协调成本的担忧;三是保险公司承保数据和经验不足,在保险费率、承保范围的设计上还有一定局限。几位专家一致认为,IDI保险刚刚进入我国,大多数人对其的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希望能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找出推行IDI保险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的解决思路,对政府主管部门推行IDI保险提供可以借鉴的运行机制。

 

 

经过开题会的讨论,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立项方向正确,项目研究的五大方向内容全面,立题切中IDI风险研究的难点,提出的解决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具有必要性、针对性、指导性、前瞻性。对探索建立符合上海的建筑质量风险保障制度,运用保险手段加强城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组长周延礼代表专家组总结了八条具体的专家意见。

  1. 目前IDI保险试点周期涵盖不足,课题需研究全生命周期的保障。

  2. 在保险期限问题上,不同建筑部位有质量的大周期、小周期的区别,主体责任也有大业主和小业主的区别,课题研究方法要符合课题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要进行分类信息研究。解决城市既有建筑的安全质量问题。

  3. 通过研究厘清行政职责,风险是不可能消灭的,面对将来的风险如果没有适当的风险管控措施,就应该追究管理部门的责任。

  4. 在课题报告中要增加前期风险管控防灾防损的内容,阐述保险行业如何破题IDI第三方管控问题,重塑行业定位,培养出一个专业的风险管控行业。

  5. 保费来源需要放眼全国,保险产品的定价机制要有依据,对市政工程的质量风险保障与房屋住宅有所区别,建议在课题报告中也有所分析。

  6. 针对责任主体的界定,应当明确共投体的范围,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所有责任主体纳入投保人,保证风险保障的全面性。

  7. 再保渠道有限,可以开辟其他的风险管理方式。IDI风险证券化在国内具备了一定条件,在上海还可以借助保交所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操作,建议可以纳入课题研究。

  8. 在试点区域范围方面,数据的积累、时效性、安全性,对风险定性的研究,在课题报告中都需要细化。

     

    综上,专家组一致同意开展课题研究,建议研究团队按照工作计划抓紧推进。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