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气象局副局长冯磊一行访问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8-12-12
作者:URMI
点击:2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气候的异常变化,城市中由于天气原因所遭受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目前这种陈旧的观念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天气风险管理方案的出现为积极主动地管理天气风险提供了条件。既然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且科学家已经预测到未来的风险,那么,我们能否做些什么,以降低这种风险?近日,上海气象局副局长冯磊一行来访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研究院院长孙建平、常务副院长刘军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待了冯局长一行。双方就如何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内涵外沿,把气象应急管理向气象风险管理延伸,将灾害性天气预报向灾害预报和风险评估延伸,进行了深入交流。

 

 

冯局长开门见山,直接说明了此次来访的重要目的。今年的11月29日,以“智慧气象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智慧气象研讨会在天津召开。国内气象专家、学者、从业者共同研讨和交流新时期智慧气象助推智慧城市发展以及加强技术创新的发展蓝图。会议围绕着智慧气象发展所涉及的智能感知、智能预报、智慧服务以及智慧管理等方面深入展开研讨。明年这个研讨会将在上海召开,这是一次集中展示中国智慧和上海精细化治理水平的大好机会。如何把上海这些年在气象风险工作上的深耕细作展示给兄弟城市,向他们推荐上海经验和上海模式,上海气象局一直在细细琢磨。参加完研究院举办的“2018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后,受到了孙院长关于城市风险“四山”论述的启发,特地前来研究院取经,希望研究院可以出谋划策,在理论层面给予气象局支持与升华。

 

 

深入交流后,冯局长结合孙院长的“四山”论述,详细介绍了这些年上海气象部门在“基于气象风险预警的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模式”上开展的积极探索。比如,上海气象部门联合水务、民政等相关部门在杨浦区试点开展了城市内涝风险预警服务:将原本面向中心城区整体发布的预警精细到杨浦区,作出哪些区域将发生内涝的风险预警。之后,上海气象部门又联合徐汇区,以暴雨内涝、低温寒潮、高温热浪等灾害影响为切入点并逐渐扩展,将气象大数据与交通、网格、热线等城市综合治理大数据共融互通,将风险预警嵌入徐汇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这些做法都说明,上海气象部门已经发现了风险的‘火山’,突破了理念的‘冰山’,勇攀‘技术’的高山。目前我们感觉在市场的‘金山’上还差口气,气象产业也需要在与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合作的过程中,找到市场潜在的商机。希望可以和研究院进行战略合作,谋求双方的共同发展。这也是我们一行此次前来拜访的重要原因。”

孙院长对于冯局长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气候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复合的、统一的、交叉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孙院长认为,虽然气象风险看似是一个很传统的风险,但必须谨防和其它传统风险,甚至是非传统风险叠加后产生的风险,就怕两种以上的风险其相互作用,相互叠加,形成“复合型的风险,给我们的应对增加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面对冯局长抛来的橄榄枝,孙院长欣然接受:“气象在城市安全运行中处于特殊地位,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意义深远,我们要对气象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将智慧气象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位,斩断风险传播媒介,不让天灾变为人祸。作为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非常愿意参加明年的智慧气象研讨会。研究院提出的‘一个理念、两大平台、三项机制’的城市风险理论体系,也适用在管控气象风险上,可以进一步凝练,在研讨会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此外,孙院长也认为,“刚刚过去的进博会,气象部门在实践中创新探索,形成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应该放大这种‘后进博’效应,将这些经验运用到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中,为市民的生活保驾护航。”

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军则邀请上海市气象局派专家参与到研究院正在进行的“上海机场风险防控”课题项目中。“人类生活影响着气候变化,但反过来气候变化也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尤以交通出行为甚。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要怎样去适应气候变化,这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希望我们可以一同参与课题讨论,将气象与航空、轨道、铁路相结合,找到更智慧、有效、可落地的风险管理方案。”

 

 

双方还就课题合作、人才培养、丛书编撰、学科建设进行交流,均表达了在这些方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的愿望。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