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当地时间4月15日傍晚,有800多年历史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由于火势凶猛,大火蔓延至巴黎圣母院内部,巴黎圣母院的尖塔和屋顶大部分焚毁。上海正着力打造“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留住城市温度和城市文脉的重要方式。这场大火给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哪些启示?黄浦区作为上海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商业区的重要区域和行政文化中心,优秀历史建筑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月24日,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创始人、上海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安石,历史(既有)建筑风险研究所所长侯建设等一行拜访了黄浦区历史建筑的守护者——黄浦消防救援支队,共同探讨研究文保、历保建筑的消防安全难题。黄浦消防支队支队长唐永革、政委王明华等接待了孙建平院长一行。
唐永革支队长表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黄浦消防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黄浦区是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及文博场馆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黄浦区历史保护建筑292处,占全市总量的27.6%;不可移动文物539处,占全市总量15.7%。同时现存全国、上海市及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共计8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56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这些建筑在使用历程中往往经历过多次扩建,历经沧桑,使其在消防安全方面必然存在一些短板。主要围绕在消防设施落后、消防通道不达标、防火分隔不到位等问题,一旦出现火灾,极易蔓延。
针对区内这些文保、历保建筑的“软肋”,黄浦消防支队也结合自身的经验制定了四项应对措施。第一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和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第二做好典型培树示范引领标准化建设。第三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开展消防安全评估。第四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做到服务和规范要求相统一。第五应用消防物联网技术,提升对建筑固定消防设施的监管力度。
历史(既有)建筑风险研究所所长侯建设认为,做好文保、历保建筑消防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底数清、情况明。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优秀历史建筑安全和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提升社会对文保、历保建筑的消防意识,强化消防常识的培训;建议对辖区内的文保、历保建筑彻底进行风险评估,争取做到一楼一策;建议消防部门引导文保、历保建筑的所有者通过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二次翻新,使建筑具备主动防火的系统;对于消防标识和建筑装饰设计在视觉方面的融合问题,则应寻求制度方面的突破。
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创始人王安石认为,一些文保、历保建筑进行消防改建后,可能会带来建筑的结构变动、功能改变,这需要人性化的政策支持。建议消防部门针对文保、历保建筑的实际情况在消防安全规范方面做到一事一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尊重历史,做到既保护又发展。
孙建平院长简要介绍了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后,建议黄浦区消防可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借鉴研究院“五个一”的实施路径,搞2.0、3.0版本,不断提升。通过一张火警易发风险地图,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一个预警管理操作平台,实现分色预警、分级响应、分类处理,应急救援,使风险处于受控状态;一本管理手册,明确标准、要求、措施、责任,落实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做到响应及时、处置得当、施策精准,实现精细化管理;一份保单,推行安全综合保险+风险单元自控+第三方专业技术服务,运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方式分担风险、锁定损失,强化风控;一项制度安排,领导重视,思想统一、责任落实和组织保障尤为重要,要纳入工作安排,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措施路径,排出计划表,路线图,形成长效机制。
孙院长同时表达了与黄浦区消防救援支队紧密合作的强烈愿望,希望将黄浦消防救援支队作为研究院的研究实践基地,参与研究院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支队的消防专家可以作为研究院的专家并担当研究院教育培训项目的教员,而研究院作为城市风险管理的专业智库也能为其提供针对文保、历保建筑的风险防控方案,为传承优秀文化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