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绣”出城市安全之“花”?听大咖支招(三

发布时间:2019-11-26
作者:URMI
点击:49

 

 

  编者按:11月22日,由同济大学主办、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协办、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承办的“2019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各界人士围绕“精细化管理与城市风险防范”的主题,共同探讨城市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交流分享城市风险防范的实践和经验,进一步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兴凯,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原市长葛红林,德国波兹坦高级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原国际风险分析学会主席奥尔特温·雷恩,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相继在主论坛上围绕“精细化管理与城市风险防范”主题,发表了“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城市安全风险防范”、“新时代城市安全发展现状与重大科技需求”、“当好城市CEO”、“风险治理复杂挑战的新要求”、“‘π’理念在城市风险管理中的探索”等精彩演讲。我们将陆续刊发演讲全文,以飨读者。

 

 

新时代城市安全发展现状与重大科技需求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兴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感谢同济大学、论坛组委会的邀请,很荣幸参加本次论坛。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现代城市安全风险的特点
  马克思有言,城市是人们活动的汇集点,是生产方式、社会分工和军事组织的产物。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苏轼有诗云:“使君不用山鞠穷,饥民自逃泥水中。”这是说,人的生产、生活都与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有人将经济发展形式归为三大类,从农业经济、制造经济到交易经济。个人觉得我国城市经济处在三种经济的融合阶段。在这样的阶段,城市安全应当关注几大方面内容:一是技术,如何从技术角度解决城市安全问题;二是管理,确立城市安全的制度管理保障;三,做好城市安全治理必须具备治理能力;最后,形成安全文化的自觉。
  实际上人们对城市安全风险早有认识。这里展示了隋朝大兴城的平面图,古代都城的规划建造,核心考虑就是风险防范和安全问题。关于安全风险,有四点特征在城市显得尤为突出:一是安全风险形式的社会性,二是群体安全心理的脆弱性,三是不同灾种风险的耦合性,四是风险传播震荡的放大性。此外,城市目前出现了不少新的危机情况,比如危险化学品工厂选址问题,瘟疫动物处置场所、垃圾场的问题,以及对核电的恐惧等。
  从安全风险本身看,事故事件灾难的防(预防)、减(减缓)、救(救援)、恢(恢复)及风险的测(监测)、评(评估)、报(报告)、消(消减)出现了新规律、新特点。新时代安全风险呈现的新特点表现在:事故后果的灾难性更加凸显,风险的社会传播性更加凸显,事故的偶发突发性更加凸显。这使得新时代城市风险防控的技术难度更大。
  从社会环境看,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安全风险的防范工作,社会对安全有新期待,人民对安全有新愿景。在这样的背景下,风险震荡放大效应更加凸显,风险交织耦合效应更加凸显,邻避效应危害作用更加凸显。如此一来,新时代城市安全风险防控的技术要求更高。

二、我国城市安全发展和安全科技的现状
  城市安全发展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安全发展。二是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基本健全,安全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我们对“十三五”国家应急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其中大量指标显著增强。三是城市仍然存在众多安全问题,城市安全是制约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
  关于城市安全科技的情况,归纳为四点。一,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城市安全投入,带动城市安全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二,城市安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三,城市安全科技有力地支撑了安全发展。四,城市安全存在很多“卡脖子”技术有待攻关解决。
  (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以安全生产为例,我国现已设立的国家和省部级安全生产研究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省部级重点试验室、事故防治支撑中心(实验室)等相关科研机构的数量已相当可观。此外,已经基本建立健全行业领域、学科、自然基金、科技等四类标准体系。
  (二)城市安全科技投入增大,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十二五”期间,国家在安全应急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规模大,取得的科研成果数量众多。
  (三)安全科技有力地支撑了城市重大任务和安全发展。举两个例子,一是保障重大任务,像70周年大阅兵,三个重型方队如何确保稳定性和安全性;二是绝大部分城市建立了安全信息系统,有部分城市已经基于卫星图片在做工作,而且部分城市的图片精度已经到了很高水平。
  (四)城市安全存在很多“卡脖子”的技术有待攻克。总体而言,无论是数据采集、数据传输,还是数据分析研判和评价预警,都存在很多“卡脖子”技术。
  
  接下来谈我国城市安全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城市安全发展科技创新迎来重大机遇。刚刚结束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城市安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城市安全科技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城市安全科技保障。
  (二)事故事件造成重大损失,如何减少损失给我们带来诸多挑战。现代城市的特点包括:人口集聚、高层建筑密集、大型设备众多、财富高度集中、城市居民的茧房效应(家隔壁是谁未必知道)、灾众的蝌蚪效应(盲动)、事故损失的重大性。此外,个体烦躁、诚信危机、信息爆炸等造成城市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据统计,安全生产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庞大,这方面数据仍然呈攀升的趋势。
  (三)城市安全治理博弈加剧,带来如何调和博弈的挑战。城市经济组织趋利性决定,政府必须在配置安全资源时起决定性作用,但市场“阻止”起决定作用。社会共治化决定,市民对政府安全作为和成效往往视而不见,但对工作疏失却极易放大、发酵。个体避险性决定,安全应急说着重要、决策次要、工作不要,而组织的安全风险必将转化为管理者仕途风险。总结来说,安全应急管理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者,其仕途风险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新时代城市安全应急社会治理又需要权威的管理者。这是一对矛盾。
现代城市居民的安全诉求增强,主要体现在:城市居民要求参与治理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要求政府提供安全保障的诉求增多;居民作为纳税人要求安全投入与产出必须做到合理、公开、透明。
  (四)安全技术始终滞后于具有市场属性的技术,这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众多安全科技具有社会公益属性。这使得企业安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高;政府支持的科技创新成果不容易转化;基础研究不被重视,难以取得突破;社会(包括政府在内)不敢推广新科技成果。安全应急技术因此成为制约城市安全发展短板。

三、城市安全发展的科技需求和技术支撑
  我们归纳了城市安全治理的概念模型。这一模型包括:一个保证城市安全的总体目标,调动多元行动主体共同参与,按照灾害与事故事件的防、减、救、恢和风险测、评、报、消等八大核心要素,构筑十三方面的治理制度,针对天灾、人祸及其耦合三大类风险,从而实现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两大目标。城市安全治理技术体系的概念模型,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文化与管理,技术与装备,能力与环境等方面。
  在规范性概念模型的前提下,我们也提出了应该着手的重点领域。重点防御对象(事件)是社会稳定事件、自然灾害(特别是巨灾)、各类事故、危害社会的金融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和城市基本保障中断事件。
  从治理体系来说,应该从文化、管理、科技着手形成综合能力。具体要求是围绕风险的测、评、报,事件的防、减、救等,突破监测预警预报消纳关键技术设备,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城市安全互联网,推进针对城市安全的研究测试、产品测试实验、产品检测、产品使用以及政策保障等全方位的综合评估,形成可持续创新的技术体系。
  展开来说,一是要研究遏制重大安全风险转化的理论和方法。当今城市必须严加防范耦合作用的风险。二是应该建立五维城市,突破城市安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五维城市就是X、Y、Z+视觉+情景,这样的情景不是基于VR,而是基于MR、VR双重技术,从而实现城市安全治理从被动防范到主动预防预警的转化,实现城市应急处置从人工决策到人机结合智能决策的转化。安全生产是这个总体系中的一部分。三是继续攻克城市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和装备。包括处置大火灾、大爆炸、电网大失效、大震灾、大风灾等大事故灾难的应急技术装备;具有完整性和自我恢复能力的透明城市安全应急理论、方法技术和装备;处置隐蔽空间等灾难现场具有智能感知、智能判断、智慧决策的智能安全应急技术;快速组装、快速投放、快速调试、快速发挥应急救援效能的快速应急技术装备;实训高效、演练高效、处置高效,具备精准化、面向未来的高效能安全应急技术。
  最后,应该从现在起就认真考虑面向未来的城市安全治理理论、方法、技术和装备,这方面有很多新的技术需要突破。比如未来城市居民的安全生理、心理障碍的防控理论、方法和技术;无人驾驶城市的安全伦理、安全法律、安全标准和安全治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未来城市安全发展的投入-产出理论、方法,以及城市互联网后的重大安全科学技术问题等等。
 
  各位同仁,城市安全科技事业神圣而伟大。进入新时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党中央的部署,建设现代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广大科技工作者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大有作为!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