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绣”出城市安全之“花”?听大咖支招(四)

发布时间:2019-11-27
作者:URMI
点击:41

 

 

  编者按:11月22日,由同济大学主办、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协办、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承办的“2019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各界人士围绕“精细化管理与城市风险防范”的主题,共同探讨城市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交流分享城市风险防范的实践和经验,进一步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兴凯,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原市长葛红林,德国波兹坦高级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原国际风险分析学会主席奥尔特温·雷恩,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相继在主论坛上围绕“精细化管理与城市风险防范”主题,发表了“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城市安全风险防范”、“新时代城市安全发展机遇与科技问题”、“当好城市CEO”、“风险治理复杂挑战的新要求”、“‘π’理念在城市风险管理中的探索”等精彩演讲。我们将陆续刊发演讲全文,以飨读者。

 

 

“π”理念在城市风险管理中的探索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
孙建平
 
  众所周知,“π”代表的是圆周率的数学符号,而对“π”的精度的孜孜以求,几乎贯穿了人类的文明史,从最早公元前20世纪的古巴比伦王国,就测算出3.125的圆周率,到古印度、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都竞相追逐“π”的准确率,从阿基米德、张衡、祖冲之、斐波纳契、牛顿,都曾经不断推进“π”小数点后准确位数,直到今天还没有停止,据说人类已经可以将圆周率的小数点后的位数算到2936万位,如借助超级计算机,可以算到60万亿位之后,而且可能永无终结。
  我个人是比较偏爱“π”这组毫无规律却又看不到终点的数字的,沉默而迷人,仿佛诉说着人类的追寻,文明的进化,时空的延续,抑或是宇宙的秩序等等。雕刻时光的华裔电影人李安,就有一部奥斯卡获奖无数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实际上探索的都是: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问题,极其深邃,但主人公偏偏叫“π”,我想大概也有这种思考。
  所以我们探讨城市风险管理,其实都有这个意思,我们不是单纯讨论一个领域、一个行业、一种技术,甚至一个系统,而应该有顶层思考,那就是有理念、有思想,贯穿于我们的研究,我们不仅是追求怎样防范城市的风险,而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追求和探讨:那就是我们最终要创建怎样的城市,怎样改善和优化城市的生活。
  所以我觉得可以将“π”理念运用到城市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中去,并且逐步将这个领域带向更高的层次。
  首先,“π”是研究“圆”的科学。我们东方哲学,最高境界就是“圆满”,而所有的事业,所有的生活,实际上就是追求“圆”,我们研究城市风险管理,目的是要造就“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和社会哲学,而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圆,起点到终点、终点即起点,我们的世界也是个圆,周而复始。
  所以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研究,如果能达到“圆”或者接近圆,一定是成功的,但必须要闭环才能真正保障城市安全,只要有缺口,就不是“圆”,就是有风险存在,离“圆”越远,就说明系统越有问题,“缺口”越大,说明风险越大。
  第二,“π”的魅力来自于它是一个没有规律的无理数,而且无限延续。这就让我想到,我们研究城市风险管理的路径,也与“π”的理念高度契合:那就是对“π”研究越深,小数点后,位数越长,那么就越接近完美的圆,但无论算到多少位,却也还不是真正的圆。也就是说,城市风险管理事业也没有止境,永远都难以说,可以彻底杜绝城市风险,只不过用我们不懈的努力,让风险出现的概率不断降低,再降低,就像人类无限追求圆周率的精度一样,这才是我们做事业真正的科学精神。
  第三,用“3.14”解读城市风险管理。“3”指的是文化、管理与技术这三个关键手段。
  文化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也有导向力和创造力,城市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工作要积极通过多种手段和媒介去打造意识合力;
  管理则是一个效能问题,只有“信息流”和“业务流”形成融合,进而才有可能实现“精细化管理”;
  技术有“软”“硬”两个层面,“软”技术就是运用“大数据”、保险产品等,实现风险的预防与“多元共治”,“硬”技术则是利用科技“红利”,弱化风险治理的“时空限制”、提高应急管理和风险治理的可靠性和效率。
  “1”就是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的建院宗旨,“思则有备,同舟共济”,我们追求在城市安全风险防范的研究实践上 “做城市之眼、为城市之耳、汇城市之智、聚城市之心、彰城市之魂”。
  “4”就是全面研究并科学管控城市运行风险全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一是在城市规划阶段,统筹好环境、功能、形态,避免风险的肇始;
  二是在城市建设阶段,注重质量、安全、进度协调,降低风险形成;
  三是在城市运行阶段,时刻保持警惕,风险无处不在,避免风险的隐匿;
  四是在城市保障阶段,强调系统性,防止“木桶效应”,遏止风险的演变。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上海承载着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的重任,也肩负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使命。未来“π”理念也将贯穿在城市风险管理下一步的研究当中,“守正创新、追求极致、臻于完美、永无止境。”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