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22日,由同济大学主办、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协办、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承办的“2019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整个高峰论坛会期一天,分上午集中主论坛和下午四场分论坛分别举行。下午四场分论坛由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主办,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消防安全风险防控研究中心、工程风险研究中心和生态风险研究中心承办,围绕“2020•智慧应急”“火灾风险与防控”“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运行风险管理”“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的主题展开研讨。今天刊发第一分论坛嘉宾的精彩发言内容摘要,以飨读者。
在“2020•智慧应急”分论坛上,来自国家应急管理部研究中心、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四川安全技术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闵行区应急管理局、虹口区应急管理局及相关企业等的行业专家,围绕智慧应急如何全面支撑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应急数据治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精细化应急管理等话题,分享观点和实践,并展开深入研讨。
应急管理部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常明亮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制的迫切需要,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将从纵向应用为主向横向协同平台化为主转变,从以建为主向持续运营为主转变,从日常管理向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转变。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安全生产也是针线活,离不开信息化工具和智能化手段的支撑。新形势下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系统化、智能化的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对安全风险的“主动感知、全面防控、智能预警、高效应急、协同运作”,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主动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快资源整合、创新建设和运营模式,以推动应急管理信息化的高质量建设进程。
上海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主任、总值班室负责人 赵兵
坚持管理到位、力求应急为“零”必须做到五个方面:第一、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应急管理工作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作为党和政府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大事来抓;第二、深化改革创新,优化“深度融合”的机制。做到领导轮值机制、联合值守机制、指挥长负责制、平急融合机制、联席指挥机制等深度融合;第三、主动牵头协调,不断提升“善于兜底”的能力。勇于担当敢托底、锤炼本领能托底、注重协作善托底、周密部署托好底;第四,推进精细管理,实现“六个第一时间”要求。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应急响应、第一时间现场还原、第一时间形成方案、第一时间指挥处置、第一时间分析总结;第五,拓展智能模块。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 吴志刚
现阶段应急管理数据繁杂,难以进行有效集中管控;数据涉及部门多,难以有效协调利用。应急数据治理手段包括数据治理评估、数据治理平台体系架构、数据交换共享技术架构、即插即用动态适配、安全可靠的数据接入、共建共享共治的应急数据资源体系、标准规范、应急业务数据湖、数据处理、数据管控、数据活化应用等。
应急大数据的前提在于业务梳理。数据流是支撑业务处理的,应急管理精细化先要从“大应急”的理念出发,把应急业务逻辑吃透,明晰业务模型,之后再推进多部门数据的融合。
上海闵行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 刘懿
当前应急管理平台建设首先面临大力拓展信息源的需求。应逐步纳入更多方面的应急线索、数据和信息,不仅包括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各类数据,也包括企事业单位的相关数据和信息。通过多方数据的碰撞和计算分析,助力实现更前瞻的风险预测预警、更及时的响应和处置等管理目标。
上海虹口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 胡拥军
虹口区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所涉及的组织架构其自身特点,区城运中心属于区政府、区府办,在原网格中心的基础上建成。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区应急办原职能划归区应急局,总值班室仍设在区府办。虹口区的平台建设由区城运中心统筹和组织、区应急局参与其中,应急管理作为一个模块纳入整个平台建设。
四川安全技术中心技术专家 秦培均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资源投入等影响,应急管理能力及相关智能管理平台的建设水平存在地域差异。应重视基层应急管理的各项基础能力建设,相应资源投入有针对性地向这些方面倾斜,改变倒金字塔式的应急能力分布状况;还应注重信息平台与实际应急管理工作的紧密融合,确保应急数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