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风险亟需“全托模式” ——《工程全流程风险研究及在市政项目的应用》课题开题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7-09-16
作者:URMI
点击:20

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工程项目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日趋庞大,投资增加、建设周期加长,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工程项目迫切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特别是全流程风险管理。913日,《工程全流程风险研究及在市政项目的应用》课题开题会在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举行。会议由课题专家组组长、市交通委原副主任刘军主持召开。

课题组向与会专家作了开题汇报,就课题研究背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期成果、考核指标以及课题预计完成的时间作了介绍。此次课题将通过对市政工程全流程周期的风险管理模式及应用进行相关研究。第一,为政府决策层提供理论依据及实际操作参考,对工程全流程的各项风险有了更好的掌握和管理,从而做出更好的精品工程,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带来预期的社会效益;第二,为工程各投资方提供风险分析方法,有利于各方调整投资策略,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推进社会资源分配的最优化;第三,也为推进保险公司参与工程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直接推动工程保险业务的发展,完善工程保险业务体系,使得更为专业风险管理体系及风险管理机构能为工程全流程风险管理服务。

本次课题组执行组长许解良(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原副主任)认为,全流程的风险管理需要保险介入。在国外,保险公司介入工程风险管理非常普及。但在国内,尚未在建设行业内形成共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有望以小见大,为保险公司介入工程风险管理培育路径,编制教材,提供范本,达到做一万,防一万的效果。

 

执行副组长丁建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认为,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应该从项目的决策立项到项目投入运营,即在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对于项目的不确定因素,都必须进行风险的研究与预测、过程控制以及风险评价,实施有效的全过程控制,并积累经验和教训。概而言之,整个课题的研究方向是非常全面的。

 

专家钱国辉(市路政局副局长)建议,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应该从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应该从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三个阶段对风险进行分析,每个阶段都该抓重点。其次转移风险的手段也必须综合考虑,从各个方面研究转移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假如引进国外领先的风险管理模式,在机制体制上会遇上哪些瓶颈,未来可以如何突破。 

专家李超(太保产险企业客户部总经理)认为,风险管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风险控制,另一种就是风险转移,通过保险机制转移风险。发达国家与建设有关的险种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程风险。相比之下,在我国工程保险起步较晚,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工程保险险种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发达国家的保险业经营经验丰富、技术精良,险种设计能力高强。但国内保险公司的一些产品形式单一,重置率高。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未来可以促成保险公司推出特色险种。

专家薛美根(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则建议,既然课题调研立意在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就应该将工程项目各阶段的风险管理有机连接。目前各个阶段的监督管理制度都已建立,各阶段也都有相应的保险险种,但缺乏有机的连接,各个机构各管一段,形成事实上的割裂。全流程模式下,应该开发适合全流程的保险险种,共同投保单位和共同保障单位一起对工程进行全过程风险管理,实现了统一管理和有机连接。

专家徐根政(市建交委信访办原主任)认为:此次课题调研的重点应落在工程建设如何与保险结合,工程保险需要创新,需要不断开发新的险种,去适应市场的需要。工程建设也需要创新,需要不断引入第三方的监管机制,来提高工程的质量,减少风险的发生。

课题专家组组长刘军最后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本课题的基本框架已经非常清晰。应该从课题的定位、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及现状、完成研究的路径、最终形成的工程保险体系等这五方面予以完善。课题既然定位工程全流程风险管理,就应该从全过程、全方位、全风险三个方面展开。全过程应该包含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各个阶段。全方位是将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等工程参与各方的主体责任都应划清。全风险则应该涵盖工程的投资风险、工程本体风险和社会风险,尤其是工程本体风险中的潜在风险,应该用前瞻性的眼光提前发现。现状则是关注目前工程项目的本体、管理等实际情况,本体现状中包含施工质量,运输风险等;管理现状有现场管理、市场管理、政府管理等,对现状进行细分研究,对课题下一步的走势起到了决定作用。研究对象则应该是研究现有机制、体制、政策、方法,最后形成一套工程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助力保险介入工程全流程风险的推广。

综上,专家组一致同意开题研究,建议研究团队精细打磨,并按照工作计划扎实推进。

上一篇:下一篇:
[向上]